党建领航 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接地带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一片片春潮涌动的田野,一处处希望迸发的特色产业,一个个秀美整洁的村庄……在党建引领下,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近年来,临夏市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以抓党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强堡垒让“底子”厚起来
“看,我们村的环境不仅美了,还有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多亏了我们党支部呀。”说起村里的变化,南龙镇王闵家村村民李福兰一脸喜悦。
基层党组织是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坚强堡垒。临夏市坚持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不断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村庄发展。
临夏市曾面临基层党支部软弱涣散、战斗力弱等问题。为提升基层党组织能力水平,临夏市以村“两委”换届工作为契机,在“选”“育”“管”上下功夫,着力选优配强村班子。
在“选”方面,临夏市采取从现任村“两委”干部中“留”,村后备干部中“用”,村能人中“选”的方式,优化基层党组织队伍结构。“目前,选举产生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260名,平均年龄37.8岁,较上届42.6岁降低4.8岁,大专学历以上115人,占44.2%,较上届提高14.9%,实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临夏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周帆介绍。
在“育”方面,临夏市采取集中授课、赴外观摩等方式,对全市新任职的村干部进行集中培训,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领头雁”带动能力。
在“管”方面,临夏市探索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创新将村“两委”换届中因年龄、学历等退出村班子的村党组织书记返聘为村务咨政委员,促使他们继续发挥余热和传帮带作用。
与此同时,临夏市持续强化保障,落实村干部报酬和村级办公经费逐年增长机制,进一步激发基层干部的干事活力。“临夏市通过选优培强干部队伍、强化制度保障等措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周帆表示。
兴产业让“路子”通起来
在临夏市枹罕镇青寺村百益亿农国际鲜花港,整齐划一的白色大棚映入眼帘,连片的玫瑰花整齐排列在花架上,粉红雪山、蜜桃雪山、骄傲等多个品种的玫瑰花含苞待放,这里是临夏市高精尖特色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如今,这个年产鲜切花6000万枝,年产值约1.8亿元的鲜花港正焕发着勃勃生机。这正是得益于百益亿农公司党支部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引领产业发展的生产优势。
“鲜花港正式投产阶段,工人们产生了畏难心理,担心花卉生产技术高、标准严、工序多,怕做不好,影响花的质量。为此,公司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在引领产业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党支部书记带头做示范,党员干部带头学、亲自教,引导产业工人成为项目生产运营中的骨干力量,解决产业谁来领、领什么、怎么领的问题。”据百益亿农公司党支部书记马少明表示。
“我在这上班也有半年多了。之前外出打工没有合适的岗位,现在村里有了花卉产业,我们周边很多人都在这就业,每个月能有3000左右的稳定收入,还能照顾家。”在鲜花港上班的马小玲说。
这是临夏市通过“党建+”模式发展特色产业的有效实践。近年来,临夏市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把人才育在产业链上,持续为高精尖特色产业发展赋能聚力。
在党建引领下,全市因地制宜创新传统农业模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以牡丹种业为核心的“高精尖”现代特色农业,坚持以“五大园区”建设为统揽,以花卉、西瓜、树莓、牛羊四大产业为主导,联动“五小”产业为有效补充,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不断朝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迈进。
如今,一大批现代高精尖农业项目在农村落地生根,把工厂办到群众家门口,让农民变身产业工人,让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有效增加村民的收入。
优服务让“里子”实起来
“我在小程序里填报诉求,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反映情况,很方便。”城南街道新华社区马占鳌说。他说的小程序正是“掌上智慧平台”服务小程序,群众可以将诉求反映至小程序,相关的镇(街道)、村(社区)第一时间按照问题属性和服务职能及时登记受理后交办至相关部门,实现“指尖上的智慧服务”。
这是临夏市创新基层治理体系的有效实践。临夏市紧紧抓住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契机,坚持把党建引领有效融入乡村治理全链条,以打造党建信息化为抓手,聚焦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不断探索“党建+大数据+乡村振兴”的数字乡村平台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并利用智慧村社区平台微信小程序,将村民知情大会从线下搬到线上,打破时空限制,将乡村治理的主动权由“村上指导”转变为“村民主导”。截至目前,全市各村已线上召开会议75场次,参加村民12680人次,议决事项达188项,发表意见建议282条。
“临夏市积极探索‘互联网+基层治理’新路子,把网上群众路线走到了群众的心坎、走到了实处、更走到了深处。”临夏市城南街道办事处党建办主任王亮说。
在折桥镇大庄村,共享书屋、共享影院、邻里生活馆、康养暖心驿站……应有尽有,这是临夏市为满足群众在生活照料、健康保健及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所打造的“未来乡村”党建综合体。
“我们大庄村的综合服务中心还办起了食堂,还有共享书屋,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还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在我们村获得一致好评。”折桥镇大庄村村民郭庆忠竖起了大拇指。
为解决农村老年人、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吃饭难问题,临夏市在大庄村建成并运行全州首个“乡村共享食堂”,为辖区老年人、吃饭有困难的留守学生提供免费或相对优惠的午餐和晚餐。据了解,食堂运行以来,群众就餐意愿高,每天就餐人数平均达到40多人。
此外,临夏市积极拓展“四点半”课堂内涵,在各村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常态举办“小红星”公益课堂,统筹辖区内毕业和在校大学生、退休和在职教师、同工同酬教师等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参与到“小红星”公益课堂,开设课业辅导、市情普法宣传、文明行为教育、健康安全讲座、红色教育研学等课程,有效解决了学生看护难问题。目前,“小红星”公益课堂参与学生已达到2000多名。
“临夏市切实将组织效能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形成了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周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