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东乡画卷
乡村振兴的东乡画卷
——武汉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赴东乡县开展活动纪实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标志着“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如今,乡村振兴战略已提出近8年时间,乡村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果?人民生活得到了哪些新改善?带着这些问题和目的,日前,武汉大学4位甘肃籍同学组成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东乡县开展了为期12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临夏脱贫看东乡。”东乡县曾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的地方。在这里,祖祖辈辈的东乡人民生活在崎岖的梁峁和沟壑中,匮乏的水源、落后的交通如同一堵无形的墙,将人们长期困在大山中,与外界的繁华相隔。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访贫问苦、考察调研,作出“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的重要指示。自此,东乡县干部群众在山岭破碎、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展开了一场力度空前的“脱贫大决战”。直至2020年,东乡县历史性地甩掉了绝对贫困的帽子,打赢了这场战役。
乡村要振兴,基础设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东乡县布楞沟村曾是临夏州生态环境最脆弱、基础条件最差、群众生活最贫困的地区,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问题十分突出。“宁给一口馍,不给一碗水”,是布楞沟村乃至东乡县群众随口而出的一句俗语。
如今11年过去了,这个“悬崖边”的小山村实现了华丽蝶变。站在山梁上向下俯瞰,目之所及不再是满山的苍凉。绿色掩映间,一排排红顶白墙的崭新民居坐落在半山腰上,村内基础设施焕然一新,村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学校、卫生室、幼儿园、电商创业孵化园等设施一应俱全,平整的水泥路直达村庄,如一条银色的巨龙盘踞在山坳中,为乡亲们带来发展的希望。原先破旧的布楞沟村旧址,已被改造成村史馆、民俗文化展示馆、水文化体验馆等,游客在了解布楞沟村发展历史的同时,也能从中体验过去东乡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习俗。和村民交谈时,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衷心感谢党的好政策。
水引来了、道路通畅了、新房建起来了,布楞沟村乃至整个东乡县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基础设施建设仅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步,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不幸福,关键还在于人们的收入能不能提上去、腰包能不能鼓起来。
布楞沟村把大力发展产业作为根本,因地制宜、放大优势,明确以红色旅游为主、传统畜牧种养业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发展养殖、加工、电商等富民产业,全力打造文化旅游配套服务产业,以旅游业带动一二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每年出栏羊超1万只,东乡手抓羊肉远销北京;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年销售香菇、木耳等菌类产品2万斤,收益达8万元;电商经济越加活跃,村里的“崖端云上”微信小程序上线,线上销售当地特色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特别是红色旅游业节节攀升,东乡民俗及记忆展示体验区、民族特色文化商业区等令人流连忘返。
布楞沟村各类产业蓬勃发展,大幅提升了当地群众的收入和就业率,切实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截至2023年底,布楞沟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098元,相比2012年的1624元,增长将近6倍,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全村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及省级和美乡村。
布楞沟村只是东乡县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引培并举构建多元产业发展格局的缩影。
建设和美乡村,基础在产业、潜力在产业、希望在产业。东乡县紧紧扭住龙头牵引这个关键,充分发挥自身所长,有效整合资源优势,按照“扶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思路,千方百计引进方大集团、碧桂园、鑫源公司、厦临公司等龙头企业,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扶贫车间)+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主要农业产业至少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基本建立了以畜牧养殖、东乡美食餐饮、劳务增收为主,结合光伏、旅游、电商、设施农业等的“3+N”产业体系。2023年,东乡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388元,较2013年的2755元增长近2倍。实践充分证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主体。
东乡族有着“渗在骨子里的美食基因”,早在南北朝时期,东乡手抓已是皇家贡品,以东乡手抓、油香、馓子等为代表的东乡美食,花样繁多、纯正独特,以做法精细、品相精美、食材精良著称,得到广泛赞誉。近年来,东乡美食产业涌现出一批如“百花家园”“山城”“春台手抓”等连锁餐饮店,呈现链条化、多元化、品质化发展的喜人局面。回香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熹满仓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甘肃方大九间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回味斋食品有限公司是该县招商引资的美食企业,他们充分利用东乡丰富的牛羊肉、玉米和金银花中药材等资源,凭借其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等优势,集聚大量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打通产业上中下游的各个环节,催生不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致富,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新活力。
“回香斋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整个东乡县乃至临夏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8月16日,回香斋公司生产的特色产品发往香港、哈萨克斯坦等地,揭开了东乡美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序幕。公司办公室主任李金金谈及今后发展时说:“我们目前的销售模式是线下和线上相结合。下一步,我们将推广销售市场,增加效益,带动东乡经济发展,让国外朋友也能吃到中国的民族特色食品。”
东乡县依托该县地理资源奇特、历史文化悠久、民俗风情浓郁的旅游资源,将文旅产业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致力于打造“十亿级”产业链和特色民俗风情旅游展示区,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2023年,该县旅游综合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今年,全县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6亿多元。这给广大游客带来一场视觉、味觉、心灵的盛宴,也是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东乡刺绣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培训、就业、产业链完全闭合的模式,为农村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更多的少数民族妇女走出家门、走出大山,走进工厂车间,当起了产业工人。目前,已培训绣娘近千人,实现近600名东乡妇女就近就业增收。
对于产业振兴来说,内生动力固然重要,外部助力也必不可少。东西部协作脱胎于1996年的对口帮扶,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整村推进、两轮驱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4个发展阶段均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6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济南市历城区对口帮扶临夏州东乡县,全面展开东西协作结对帮扶工作。“东乡所需、历城所能、协作发展”,自双方确定东西协作结对帮扶关系以来,坚持密集对接、高效推进,在援建企业、医疗帮扶、消费帮扶、劳务输转等领域结出一系列“硕果”。
除东西部协作外,定点帮扶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安排。2013年,党中央把定点帮扶东乡县的任务交给了中国石化。10年来,中国石化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用心用情用力开展东乡定点帮扶工作,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推动布楞沟流域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甘肃东芗藜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定点帮扶的一个典型案例。该公司是中国石化根据东乡县特殊气候和地理条件,联合甘肃省农科院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选育出中熟、高产、优质、抗病虫害、适种性强的国内首个藜麦品种“陇藜一号”,将藜麦作为重点支持产业在东乡种植推广,帮助打造集育、产、加、销、研于一体的藜麦全产业链,建成甘肃省规模最大的正规化藜麦育种基地;投资超1亿元建设藜麦加工产业园,依托全国2.8万座易捷便利店、石化员工团购网、“臻品甘肃”APP等平台,畅通农特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打造“藜之香”“陇谷传说”品牌,有力推动了东乡藜麦快速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看到最多、听到最多、感受最深的,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在一起、幸福生活在一起的和睦场景,他们自发地唱民歌、跳民舞,歌唱祖国,感恩党,感恩社会主义,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短短的暑期实践活动,对于我们来说,既是一次深化认知之旅,也是一次触动心灵之行。我们作为甘肃籍武大人,为东乡县取得的发展成就感到自豪,为开展帮扶协作的党员干部致以敬意,也为每一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新生活的东乡人民致以祝福。我们会将这份自豪和感动转化为前行的不竭动力,更加努力刻苦学习,力争早日为推动甘肃乃至全国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智慧与力量。我们坚信,有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和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有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无比温暖、有党员干部的砥砺争先、有各族群众的携手共进,这个美丽的地方一定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杨姗姗系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李景清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