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修复“一件事” 激活市场“一池春水”
近年来,我州将信用修复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招,通过流程再造、服务前移和数字赋能,打通企业信用修复堵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截至目前,全州累计完成非市场监管类企业信用修复89家、市场监管类企业信用修复624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来回跑”到“零跑腿”
信用修复跑出加速度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胥光红谈起信用修复的经历时说:“过去,修复信用要跑多个部门,如今工作人员上门指导,线上提交材料,3天就能办结。”
这一变化得益于我州推行的信用修复“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州营商环境建设局工作人员牛嘉荣介绍,通过压缩初审时限和开通线上通道,实现企业“足不出户申请、全流程网办”,材料提交“不见面”,办理效率提升40%。全州各县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专窗,提供“帮办代办”服务,让企业“轻装上阵”。
“信用+”场景拓展
赋能绿色产业发展
信用修复的“减法”换来了企业发展的“加法”。在永靖县盐锅峡光伏发电项目现场,330千伏汇集站主控楼已建成,工人们正在调试设备。这一总投资13亿元的“绿电”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5.63亿度,年产值超1.6亿元。“从审批到用地,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务,让我们投资更有底气!”项目经理高成林说。
我州将信用建设与产业扶持相结合,对及时修复信用的企业,在项目审批、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州营商环境建设局副局长崇显胜表示,今年将探索“信用+园区”“信用+乡村振兴”等场景应用,打造省级信用创新示范县和示范园区,让信用成为企业发展的“通行证”。
筑牢信用基石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以信用修复为切口,我州打出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开展六大环境提升行动,推行“四减一优”改革,为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通过融媒体平台宣传信用政策,累计解决企业诉求560余件,投诉办结率达98%。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崇显胜说,下一步将聚焦指标提升、服务效能及政策落实,推动信用体系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让企业“看得见规则、够得着红利”,为西部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临夏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