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妇联:党建带妇建 凝聚“她”力量

来源: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5-09
字号:
收藏

今年以来,州妇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建引领核心,从政治引领、服务大局、组织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五个维度”精准发力,带领广大妇女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书写党建带妇建的精彩篇章。

强化政治引领 筑牢妇女思想根基

州妇联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做好妇女工作的根本遵循,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妇女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月24日至28日,广河县妇联“齐家巾帼红”志愿宣讲队在各乡镇、村(社区)和企业,开展“解放思想闯新路巾帼建功促发展”宣讲活动13场,覆盖群众千余人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党的声音。

持续推进“巾帼心向党”系列活动。依托“临夏妇女”微信公众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展示妇女先进典型。通过举办书画笔会、书画摄影手工艺品展座谈会等活动,激发巾帼热情,激励广大妇女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

服务发展大局 彰显巾帼担当作为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陇姐优品”直播带货促销活动火热开展,6家企业参与其中,12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14.22万人,销售额9.4万元,为带动妇女增收开辟了新路径。这是州妇联服务发展大局的生动实践。

促进女性就业增收上,实施巾帼建功系列行动。线上举办5期“春风送岗”女性专场招聘活动,线下联合举办5场招聘会;积石山县44名“陇原妹”赴京参加家政培训并考试,部分妇女成功就业或签订就业意向;东乡县采取“培训+订单”模式,助力40多名学员就近就业。

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方面,州、县妇联建立9个12338维权服务中心,今年一季度接访37件。康乐县妇联组织开展“巾帼共建法治康乐”维权周普法宣传活动,联合多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孵化社会组织化解家庭矛盾。

关爱妇女儿童工作中,启动1万名适龄女童HPV疫苗接种,设立25个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加油站,1000名爱心妈妈结对2400多名留守儿童,州、县共开展相关活动16次。开展“三八”慰问活动,走访慰问1189户困境妇女儿童家庭。积极对接济南市妇联,推进“春蕾计划”助学活动,落实资金19.12万元。

家庭工作上,州妇联开展家庭阅读系列活动,东乡县举办集体婚礼,永靖县举办青年干部职工联谊交友活动,临夏市、临夏县常态化开展“和美家庭”故事宣传,弘扬传统美德。

深化组织建设 夯实妇联发展基础

深化组织建设是做好妇联工作的重要保障。州妇联巩固传统领域妇联改革成果,排查整改提升薄弱环节,建立“活动联办”工作机制,推动高校妇联组织建设,加强与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妇委会联系,提升履职能力。

拓展新兴领域方面,指导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中建立妇联组织72个,今年新建5个、设立妇女小组3个。临夏市在甘肃鑫艺汇文化影视传媒公司等建立妇女组织和“妇女微家”,开展培训活动。州、市妇联携手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为50名新兴领域从业女性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加大对“三新”领域妇联组织特别是女性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联合社会组织实施妇女劳务品牌培训等多个项目,增强发展内动力。

加强阵地建设 提升妇联服务水平

州妇联将阵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临夏市东区街道三易社区巾帼家政服务驿站创新服务模式,以智慧养老服务系统为依托提供多样化家政服务;广河县妇联组织巾帼志愿队开展“党建引领巾帼红·清洁行动传温情”活动,关爱特殊群体家庭;永靖县搭建巾帼志愿服务平台为妇女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累计建成执委工作室31个、和合之家57个、巾帼工作室9个,利用“妇女儿童之家”“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加油站”“家政驿站”等阵地开展特色活动。在网上阵地通过“临夏妇女”微信公众号开设多个特色栏目,州、县市平台累计发布推文300余篇,被省妇联宣传平台采用4条。

优化队伍建设 激发妇联组织活力

州妇联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落实千名女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组织310名县、乡妇联主席参加专题培训班。和政县举办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训班,为100名妇女干部提供成长机会;临夏市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培育、高素质女农民培训和“乡村巾帼追梦人”计划,培育巾帼新农人等优秀人才。

州、县市妇联构建专兼挂结合的干部队伍,吸纳优秀女性,发挥兼职领导干部和执委“双岗建功”优势。加强与女代表、女委员和女干部联系,支持其反映妇女群众诉求。严格落实妇联主席、副主席人选事先征求上级妇联意见的规定,建立动态分析研判机制,确保妇联班子建设规范有序。

党建引领风帆劲,巾帼建功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州妇联将继续深化党建带妇建工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凝聚巾帼智慧,让巾帼之花在临夏大地绽放得更加绚烂。


X

温馨提示:

临夏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实行统一身份认证,州政府网站身份认证工作依托甘肃省政务服务网完成。网民注册成功,并通过身份认证后,可在全省政府网站实现“一网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