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齐家”实践 ——记全省民族团结模范集体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在广河县,有一座专注于展示距今约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其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入人心的社会教育,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日前,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在这里,古老的玉璧、陶罐不再是静默的展品,而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生动故事的“讲述者”。
文物“活”起来 从史前文明中探寻民族团结的“根”与“魂”
齐家文化博物馆不仅是全国唯一以齐家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也是一座承载深厚民族团结教育功能的精神家园。2016年新馆落成以来,从一座县级文博机构逐步晋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其核心展览《金玉齐家 文明交汇——齐家文化展》屡获殊荣,成为解读甘肃、读懂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
齐家文化分布范围广泛,处于中原文化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该馆根据这一历史特质,深入挖掘文物背后蕴含的民族交流与文明互鉴内涵,让沉睡的文物“活”了起来。
那件造型别致的双联罐,仿佛诉说着远古时期不同部落或群体间的紧密联系;那些工艺精湛的多璜璧,可能来自远方的玉料,见证了早期贸易与技艺的传播;那些出土的和田玉和东南海贝,无声地证明了在中华大地的文明曙光期,跨越千山万水的物质与文化流通早已存在。博物馆的研究和策展团队将文物中蕴含的“多元一体”“交流交融”基因精心提炼,融入讲解词,写入教育方案。
“我们不仅讲述每一件文物的年代与工艺,还解读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组织、经济往来和文化互动,让观者直观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博物馆讲解员陈雯介绍。馆内专门撰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讲解词,让前来参观的游客、师生和学者,在领略古老文明辉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团结教育的洗礼。
通过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博物馆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参观者心中。齐家文化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精心诠释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厚历史滋养。
根基“牢”起来 多维联动构筑民族团结教育坚实阵地
齐家文化博物馆与国内外学术界保持紧密合作,邀请考古学、历史学及民族学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不断提升展览的学术内涵和表现力;在馆内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通过制作宣传标语、开设专题板报和组织员工学习等方式,让全体员工成为民族团结理念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传播者;通过与社区、乡村、学校、军营、企业开展“五进”活动,借助流动展览,将齐家文化及其民族团结理念带到群众身边,把展览和教育服务送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注重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通过开设党史宣传专栏、举办“奋斗百年路”主题宣讲、线上讲述革命故事及流动博物馆现场宣讲等形式,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希望通过追寻红色记忆,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深刻认识到今天的民族团结、国家安定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必须倍加珍惜、共同维护。”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这种将革命精神与民族文化、民族团结相融合的教育方式,增强了说服力与感染力。
情怀“厚”起来 创新载体让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
齐家文化博物馆将青少年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点对象,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社教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深植民族团结的种子。该馆积极与县内外各级学校建立合作,将精品文物、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转化为生动的教育载体。在“多元民族文化秀”活动中,孩子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走上舞台,展示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生动诠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让孩子们学会尊重、懂得欣赏、深化认同,将“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内化于心。通过馆际交流、联合办展、举办“古代文明大讲堂”学术讲座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影响力,积极接收社会捐赠藏品,及时举办专题展览,让更多文物发挥价值,营造优秀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良好氛围。
从一件文物的深度解读到一场活动的精心设计,再到一种氛围的长期营造,齐家文化博物馆将古老的齐家文化资源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和强大动力,实践证明文化交流能搭建通往心灵、促进团结的坚固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