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县灾后恢复重建回访报道——特色经济林篇
积石山的“红色名片”
积石山县灾后恢复重建回访报道——特色经济林篇
冬日的积石山县,虽然寒风掠过乡间,但吹不散花椒加工车间里的暖意与浓香。在安集镇苟家山循环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花椒加工车间里,传送带上经过烘干的花椒颗粒饱满,自动化分选设备精准筛选出不同品级的椒粒。合作社负责人陈海胜捧着刚封装好的花椒礼盒一脸笑意地说:“今年花椒行情好,我们收购了40万斤鲜花椒,这个冬天成了‘丰收季’!”
这丰收的喜人场景是积石山县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灾后恢复重建,深耕花椒产业,以特色经济林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县立足“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将花椒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通过优化布局、扩规提质、延链补链和品牌赋能等一系列举措,让小花椒从山间野果变身“致富金果”,为全县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积石山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质,为花椒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里海拔适中、昼夜温差大,种出的花椒色泽鲜红、麻味醇厚,一直很受市场欢迎。”县林草中心工程师王国玉从事花椒产业技术指导已有数年,谈起家乡的花椒如数家珍。
过去,由于种植分散、管理粗放和产业链短等问题,积石山花椒的价值始终未能充分释放。改变始于精准的产业定位。近年来,积石山县将花椒产业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发展规划,明确“扩规模、提品质、延链条、强品牌”的发展路径,强管理、强科技、促营销,使花椒产业实现了粗放经营向科学管理、产品优势向商品优势的大转变。县林草中心组建专业技术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全覆盖技术服务,从品种改良、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为椒农提供全流程指导。
震后,产业恢复重建成为积石山县工作的重要一环。精准施策,整合各类资金用于花椒园恢复、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链完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壮规模、优布局、抓管理,通过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的模式,在上坡、高地等适宜区域集中栽植,全面提升花椒产量。2024年,全县完成了1.55万亩花椒提质增效工程;2025年,采取补植更新、施肥追肥、修枝修剪、有害生物防控及园地清理等综合措施,完成省级财政花椒提质增效0.27万亩、有害生物防治1万亩,引进新品种2个、1.5万株。
规模化种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积石山县打破乡村行政界限,按照“整沟整流域推进”的思路,建成吹桥公路百里花椒长廊、八上坪、尕洼顶等为代表的花椒产业示范区,在银川、安集、铺川等乡镇核心种植区栽培了30万亩花椒,28万亩已挂果,花椒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通过科学修剪、配方施肥和生态防控技术,花椒亩均产量大幅提升,品质也有所提高。”王国玉介绍,2025年全县花椒预计增产5%,直接受益群众达2500户、1.5万人。
产业链的延伸是提升产业价值的关键。积石山县积极推动花椒产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2024年投资建设花椒精选生产线和普选生产线各1条,日加工能力均突破万斤,实现了花椒从初加工到细加工的跨越。借着政策东风,苟家山循环农业专业合作社升级了加工设备。“新设备筛选花椒的效果和加工效率比旧设备好多了,我们除了收购周边乡镇的花椒,也种植了100亩花椒,初加工后再销往重庆、四川。”合作社负责人陈海胜说。
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为花椒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近两年来,积石山县紧紧围绕“中国花椒之乡”品牌定位,借助我州举办中国·临夏花椒产销对接大会的机遇,吸引全国花椒产业专家学者、商协会代表及采购企业负责人到积石山县,为花椒产业发展传经送宝,搭建起精准的产销对接桥梁,让带着“高原印记”的积石山县花椒通过订单合作、现场采购等方式,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的餐饮市场、加工企业和零售终端。随着知名度不断提升,产品畅销重庆、四川、山东和河南等地。
花椒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30万亩花椒林成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屏障”,让群众在“绿水青山”中收获了“金山银山”,花椒产业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铁杆庄稼”。据该县林草中心副主任马博介绍,今年花椒价格大幅上涨,截至目前,累计销售量达48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3.07亿元,创下2018年以来的最好成绩。
从震后重生到产业勃兴,从零散种植到全链发展,积石山县用小花椒,写就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答卷。“下一步,我们要让积石山县的花椒走进更多家庭的餐桌,让‘中国花椒之乡’的品牌更亮,让群众的日子更甜。”马博的话,道出了所有积石山县人民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