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魅力花都-公园城市”的繁荣------临夏市“夜间经济” 探析

来源:临夏州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3-08-14
字号:
收藏

2023年,伴随我国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为了增强经济发展的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的当下,“夜间经济”成为备受关注的发力点。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夜间经济”发展典型案例,进一步分析临夏市“夜间经济”发展现状,探讨临夏市“夜间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把“夜间经济”打造成临夏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

一、发展“夜间经济”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扩大内需,加强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夜间经济在促进消费、拉动就业、塑造城市品牌方面有明显作用,有利于我国扩大内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夜间经济”是推动消费的有效抓手。2022年,我国内需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9%,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力。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服务业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延伸到夜晚,夜间经济的“全天候”属性更为明显,也对消费需求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截至2022年底,中国夜间经济规模突破40万亿元。夜间经济不仅包括了传统的餐饮和旅游业,同时也包括了医美、电竞、文娱等新兴消费领域,不仅提振了消费需求,还带来了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的商品和服务。根据相关数据,城市消费的65% 发生在晚上,大卖场占到了晚上18点到22点之间全天销售额的50% 以上。因此,积极发展夜间经济,有利于促进消费的恢复和发展。

(二)“夜间经济”是增加就业的有力推手。新冠疫情对我国的就业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月持平,其中16-24岁、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20.8%、4.1%。失业规模扩大,新增高校毕业人数增长都为稳就业、保就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就零售部门而言,夜间经济无疑扩大了商店和货架等基础设施的使用范围,提高了它们的利用率,并为失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夜间经济也为许多人创造了“第二次就业”的机会,如白领下班后兼职司机,办公室职员下班后兼职书吧或酒吧职员。此外,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不断变化,也推动了夜间经济的发展,催生了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因此,夜间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夜间经济”是塑造城市品牌的有形助手。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应该坚持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夜间经济”是一个多元化的夜间消费市场,包括食品、旅游、购物、娱乐、体育、展览、表演等项目。夜经济的兴起,充分利用了夜与城市创新的融合,旨在展示城市的多元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城市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晴雨表。此外,夜间经济以崭新的形式和多元化的形式出现,包括24小时全天候健身房、24小时书店、博物馆魔幻之夜、荧光夜间跑步及其他消费项目,以迎合年轻消费者的不同需要; 夜间经济以崭新的品牌价值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成为一个崭新的品牌。因此,“夜间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千城一面”的怪状,帮助城市挖掘历史文脉、打造城市特色,是塑造城市品牌的有形助手。

二、“夜间经济”典型城市案例及共性特征分析

2022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54.5%,根据《2022年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2023年中国夜间经济将增长到36万亿元。在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的当下,“夜间经济”成为备受关注的发力点。发展“夜间经济”,人民有期望,企业有动力,政府有主动。北京、长沙、西安、洛阳等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点亮夜间模式,促进“夜间经济”的发展,且已经探索出相对成熟、各具特色的“夜间经济”模式。

(一)“夜间经济”典型城市案例

1.北京。2022年,北京出台《北京市促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9条具体措施,重点突出“北京范”“时尚潮”“文化芯”“科技核”,打造包容多元、业态融合、动静相宜、安全便捷的“夜京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多层次夜间消费需求,并对满足业态、场景升级的街区、综合体等提供资金及配套服务支持。华熙LIVE·五棵松,以“体育+”引导丰富消费新方式,依托大型赛事、商演、电竞和展览展示等文化、体育、科技、娱乐休闲活动,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业态,2021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2.长沙。长沙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已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近年来,长沙积极推进“文旅+科技”的方式,以打造“24小时城市”为目标,陆续出台多项文件,成立了湖南省首家夜间经济服务中心、长沙国金中心楼宇服务站;提升光影技术手段,利用灯光、3D、电音、冷焰、多媒体等元素对湘江两岸灯光秀、楼体灯光秀、夜光标识标牌系统等灯光亮化进行优化升级,在商圈、集聚区范围内开展5G智慧街区建设;提升街区艺术气息,结合涂鸦绘画、立体装置与数字影像,并设置互动游戏等,将静态的街区以动态形式呈现;不断丰富夜经济产品,构建夜间购物、餐饮、旅游、综艺演出、影剧观赏、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九大夜经济业态。长沙市五一商圈,是长沙市最繁华的商圈、全国闻名的网红商圈,打造了“便捷、炫彩、暖心、科技”的公共服务空间。2021年11月5日,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五一商圈的成功,得益于新消费品牌场景持续创新。商场沉浸式消费,店铺成为景点,酒吧洋溢着情怀,一系列体验式、全新的消费场景,引来了流量和“留量”。

3.西安。西安是我国传统旅游的目的地之一,也是全国三大网红城市之一,良好的政策与配套措施,再加上一直拥有的物质文化资源,为西安“夜间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西安一直通过夜游经济来引领夜间经济的发展。从2018年起,西安出台多项方案,积极拓展西安市旅游产业链,构建“品牌化、全域化、特色化、国际化”西安夜游经济。西安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植入新技术、开发新业态来优化夜间消费市场,一方面持续开展夜景亮化、美化工作使大唐不夜城、钟鼓楼等地标性建筑成为了一批爆款网红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留念;另一方面不断升级传统演艺项目,通过沉浸式的场景打造及技术植入,提高演艺项目的沉浸感和科技感,打造了“文化+演艺+夜景”的旅游消费新模式。大唐不夜城,是近几年西安“网红”的旅游休闲景区,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以体验消费为特征,着力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商务为一体的开放式消费场所,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2年“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曼蒂广场正式开街,作为全国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讨论。

(二)“夜间经济”典型城市案例的共性特征分析

从北京到长沙、再到西安,通过归纳总结这些典型城市的成功案例,不难看出,只有注重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注重挖掘历史与文化资源、注重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注重品牌宣传和信息服务,才能打造独有个性的“夜间经济”,才能让城市拥有“夜间经济”“夜不眠”的动力引擎。

1.注重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为了发展“夜间经济”,政府部门需要重视顶层设计,制定严格的规划和政策,加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投入,提升城市氛围和公共设施的质量,同时各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加强指导和监管,确保交通、卫生和城市管理等方面跟进到位,积极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2.注重挖掘历史与文化资源。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历史街区、活动空间和传统习俗,开展文化娱乐、体育竞赛、展览、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实体经济更贴近城市文化。同时,以深厚而独特的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夜经济”品牌,为城市注入更多的活力和魅力。

3.注重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地方政府加大对交通、城市照明、供水、供电、供气、5G 网络建设、污水收集处理、垃圾分类等方面的投入,调动全社会资源参与“夜间经济”发展,加强监管,创造良好环境。

4.注重品牌宣传和信息服务。通过建设“夜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制作夜间经济指南、地图等,提升“夜经济”相关品牌知名度,对重要的夜间消费、文化、体育等活动信息及时宣传推广,便利市民夜间出行、购物,激发百姓参与“夜经济”发展的热情和信心。

三、临夏市“夜间经济”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经过几年的积淀,从单一的小吃夜市到如今的旅游全要素全面覆盖,临夏市夜间经济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各类夜间文旅新业态正在逐步引领临夏市文旅市场强劲发展。

(一)临夏市“夜间经济”发展现状

1.夜游景点逐步发展。2022年,八坊十三巷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临夏市将八坊十三巷景区作为文化旅游核心区倾力打造,红水河畔大型光影秀,实景巡演、民俗活动展演等夜间旅游演艺活动精彩不断;黄河文化公园以即时互动”“沉浸体验”为特色的景点亮化设计备受市民游客的青睐,公园内采用的国内最前沿光影设备与桥下裸眼3D投影技术建成的天香桥,让公园成为夜景颜值新担当;红园、东郊公园主题夜游、灯光秀等夜游项目逐步发展起来;兔年春节期间,临夏市各大景区业态持续升级,嗨逛网红夜市,欢乐体验充气堡,纵情享受开放麦,在非遗过大年等丰富多样的年味中乐享节日美好时光。临夏市共接待游客47.8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7亿元。

2.夜娱经济初步形成。精心打造“河州味道”文化旅游美食街,通过传承挖掘河州味道、传承临夏美食精髓,打造魅力花都·公园城市名特小吃新高地,是临夏市又一处夜间旅游目的地和美食打卡地。此外东郊公园的户外帐篷营地和红园“星苑”露营地增强了游客的夜游沉浸消费体验。

3.夜经济圈蓬勃发展。以北大街、团结北路等夜市为代表的夜间购物娱乐地已经发展成熟;以义乌、天元、中天健、百益等商业广场逐渐兴起,市民和游客在这里进行夜间消费,从夜市地摊,发展到如今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临夏市夜经济内容涵盖“食、游、购、娱”等,被激活后的临夏夜晚,正逐渐热闹起来,赶上了“夜”的“潮流”。

4.乡村夜游后劲十足。2022年12月,临夏折叠桥湾风景区被评为国家级3A 级旅游景区。借助“甘肃特色气候小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2021年以来,紧紧围绕打造美食百亿产业目标,不断壮大“河州味道·临夏美食”品牌,截止2022年5月,折桥湾各类农家乐共计132家,年营业额达1.2亿,纯收入总计能达到五千万以上,解决了1200多人的就业问题。折桥湾特色“四大名菜”在夏日的夜晚上演着乡村版“深夜食堂”,吸引品尝美食的游客络绎不绝。此外,南龙碧水苑、金色草滩、城郊瓦窑迪乐园、折桥村冰雪乡村等夜游消费场景激发乡村夜经济的活力,过去因旅游业态不够丰富、娱乐休闲功能不足,导致游客“白天看景,晚上走人”,难以形成夜间消费的情况大力改善。

(二)临夏市“夜间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发展“夜间经济”,是一个多元化、系统化的产业链条。相较于消费者的旺盛需求,临夏市“夜间经济”发展还存在“夜间经济”缺少总体规划的政策引领,现有夜间商圈未形成品牌形象力,服务功能及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够,品牌宣传力度不够等短板。如何更好激活城市“夜间经济”,让城市“夜活力”释放出更多增长动力,仍待破题。

1.发展方式较粗放,缺乏规划引导。临夏市“夜间经济”发展缺乏合理引导规范。夜间餐饮集聚区,店铺仍然相对分散,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竞争优势不突出,存在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占道经营阻塞交通、安全隐患难以消除等问题,阻碍了夜间经济品质的提升。同时,缺少打造夜间经济体基础设施保障的统筹规划,功能性照明、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配套服务设施相对薄弱。

2.夜间消费氛围不足,基础设施待提升。城市夜间消费空间的营造,从物质上要依托于城市夜间景观,从精神上要融合城市文化符号和生活场景。但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书店、影院等夜生活设施数量有限,空间分布不均;道路亮化、灯光标识指引等公共基础设施未能有效覆盖,夜间消费氛围不足。

3.业态相对单一,夜间品牌打造滞后。临夏市现有夜间消费产品和服务多以餐饮为主,购物、休闲娱乐、文化、体育、竞技、康养类融合产品相对较少,业态相似度高,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夜间品牌打造进程滞后,IP名气响、活动深入人心的代表性夜间项目相对欠缺。文旅融合程度仍然不深,资源整合利用力度不够,临夏市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

四、擦亮城市 塑造未来,点燃“魅力花都-公园城市”的繁荣“夜间经济”

“夜间经济”从以往注重单一消费业态的培育,到如今通过产业融合营造多元消费新场景,已经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赛道。在目前疫情趋于平稳的商业环境下,借此契机,配合国家对夜间经济的扶持政策,临夏市应该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大力挖掘夜游潜力,以业兴夜,打造夜间经济产业链,点燃魅力花都-公园城市的繁荣“夜间经济”。

(一)规划引领,政策扶持,促进临夏市“夜间经济”提质发展

促进“夜间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命题,也是一个治理命题。发展夜间经济,既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需在规划引领、政策扶持等方面精准施策、形成合力,促进临夏市“夜间经济”提质发展。

1.强化规划引领。尽快出台《关于推进夜游临夏的实施方案》,完善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进一步从时间、空间、质量、创新等方面挖掘市场需求,擦亮夜间经济名片。以打造“河州夜游”品牌为重点,加快规划与区域商业区发展的若干整合,利用夜间消费街区特色的辐射功能,培育一批体现文化特色、形成城市品牌的夜经济载体,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多行业整合的夜经济景观,推动夜经济“升级版”的形成。

2.强化政策扶持。健全“夜间经济”协调联动机制,多一些包容性的“导”,少一些一刀切的“管”,形成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合力。充分利用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资金,加大对商业区、特色商业区市政设施的支持力度。用好各类产业发展资金,加大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重大活动的支持力度。

(二)深挖“文化元素+地方特色”,展示城市形象,打造“夜间经济”临夏特色

“夜间经济”是一种复合经济,它包含了多种消费要素。“夜间经济”的特色和核心在于文化要素,最重要的是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因此,“文化因素地方特色”已成为夜间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十城优势”,临夏应该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核心,根据城市的定位和现有的文化元素,努力打造城市“夜间经济”文化聚集区,赋予城市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元素,点亮城市的“夜间经济”。

1.实施城市亮化行动。城市“夜间经济”影响力十强城市发展夜经济的共同点之一,是紧紧围绕年轻人的需求,打造富有城市特色的夜间景观照明空间和场景,带动夜间消费集聚。夜景离不开灯光的点缀,一个好的夜景可以“点亮”城市的“形”,“美”城市的“形”,“活”城市的“夜”。因此,要在全市实施“微亮化”行动,消除城市照明暗区,并重点在红园广场、八坊十三巷停车场、临夏大剧院、奥体中心等区域实施景观“微亮化”改造,打造亮化景观,围绕水域同步开发水上夜游、水秀,提升城市“颜值”,集聚人气。

2.实施场景创造行动。发展“夜间经济”,不仅要有“好看”,还要注重“内外兼修”。“夜间经济”的主角应该是建立在亮化城市形态基础之上的场景创造、业态融合,不但突出特色,还要强调体验感。(1)以光影表演艺术(光影表演)再现“茶马共市”、“唐蕃古道”。借助光影技术,开发专题光影表演、声光电大型演出等夜间旅游项目。在八坊十三巷、茶马古市等通过主题灯光夜景亮相生动再现古河州的繁华夜市,突出牡丹、彩陶等元素,以场景创造将时尚活力的城市风情与古镇繁华情景串联起来,突出特有的文化韵味,让临夏夜游别具一格。(2)以花儿展演、花儿歌舞剧等拓展经常性夜间文艺演出、丰富夜间文化演出市场。推进景区夜间开放,丰富夜间演艺活动,优化夜间文化旅游表演市场,培育一批夜间表演艺术,推出业务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夜间旅游优质项目和产品。将河州花儿、河州贤孝、河州平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夜游文化重点,继续深化拓展原有演艺项目。启动实施“花儿实景展演”项目,将其列为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集观光、体验、寻访、研究、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中华民族风情旅游城”。(3)以美食非遗产文化品牌为核心,将美食街、折桥镇变为美食旅游区。创造“夜味美食”体验活动,创造一些舌尖上的网络名人美食,创建非遗产美食博物馆、民间美食加工作坊、手工艺民间艺术表演等实体场景,以临夏美食文化品牌带动文化旅游消费。

3.实施业态融合行动。2022年6月,临夏市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试点。为激发夜间文旅市场的活力,助推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临夏市必须要突出青年消费特点,培育壮大新业态,有效满足青年品质化、多样化消费要求。基于中心城市的设施和主要景点,在“夜间游”、“夜间娱乐”、“夜间食品”、“夜间购物”等方面引入新的“趣味”元素,创造夜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探索博物馆、图书馆夜间开放,开设夜间学堂夜间讲坛,打造夜游夜读文化品牌。开展“夜间健身”活动,鼓励体育场免费或优惠开放,指导夜间体育健身活动。推出星空帐篷体验、网红音乐节、民谣音乐节、潮流市集、城市书房分享会、夜间集市等活动,为城市发展汇聚青年势能。

4.实施景城合一行动。紧紧围绕“魅力花都-公园城市”主题形象,实施“山、水、城、花、林”绿色旅游共创,突出旅游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建设“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城合一”的旅游新城市。按照“景城合一、主客共享”的发展思路,坚持以旅游的理念规划城市,以景区的标准建设城市,以游客的眼光管理城市,形成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景城共建”的良好格局,逐步实现由“观光式”旅游向“沉浸式”旅游的体验转变。真正使旅游业实现全域共建、共融、共享,拓展旅游富民新路径,让旅游成为临夏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引擎,让“魅力花都-公园城市”成为一张响当当的旅游名片。

(三)加快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为临夏市“夜间经济”护航

“夜间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领域的一次创新和革命,也是对城市管理者的一场挑战,需要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夜间经济发展的“动脉”,发展夜间经济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同时需要强化服务保障,护航“夜间经济”。

1.完善“夜间经济”机构配套。设立“夜间经济领导小组”,文旅、商务、交通、住建、城管等相关各部门都参与其中,形成“一盘棋”格局,有效推动城市夜间经济项目的快速落地与高速发展。

2.完善“夜间经济”基础设施。一是把重点建设和栽培夜间经济街区纳入环境综合整治和年度绿化工作重点,提高净化、绿化、美化水平。二是合理调整街道和夜市的路灯和照明时间,合理配置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改善夜间标志、休闲设施、卫生设施、公共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夜间经济街区。

3.放宽“夜间经济”活动监管。支持重点商业区和特殊街区户外广告和店铺布局试点,科学合理布局 LED 电子显示屏(门楣 LED 显示屏除外) ,设置广告密度和面积限制,鼓励企业制作独特文化的店铺标志。为支持有条件的街道在夜间进行特定时间的“定位”试点。放松企业夜间促销审批、创新夜市现场销售、废品处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4.升级“夜间经济”安全保障。要加强对重点经营圈、街区和场所的夜间巡逻和控制,督促企业履行安全主体责任,完善社会治安联防联控体系,提高夜间安全水平。建立夜间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加强交通运输服务。增加夜间分时停车位,提高夜间停车收费标准,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商业大厦私人停车场夜间开放。根据乘客需求,实施周末、节假日和重大节日活动,实施公交延误服务,开通夜间定制服务线路,提高夜间服务质量。

5.健全“夜间经济”配套服务。为了促进夜间经济的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对食品安全、公安、消防、停车服务等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的管理和完善。加强夜间治安保障措施,完善夜间经济示范区夜间治安保障体系。二是完善配套设施,包括供水供电、污水收集排放、油烟处理、垃圾分类处理和公共厕所设置与提供。三是优化夜间经济示范区周边停车秩序,采取措施提供便利。在公共停车资源匮乏的区域,可以新增路内、路侧停车泊位、设置潮汐泊位和新增夜间泊位等,以方便经营者和消费者。

(四)加强宣传推广,营造消费氛围,提升临夏市“夜间经济”活力

点燃“夜”经济,助燃“烟火气”,让“夜间经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需要通过加大宣传推广、营造消费氛围等措施,不断提升“夜”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1.强化社交媒体营销。充分利用“一部手机游甘肃”、广播、电视、公众号等各类媒体和平台,加大对夜间经济活动的宣传力度。对重要的夜间消费、文化、体育等活动信息及时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宣传推广。鼓励各景点和企业设立“夜间经济”系列网络直播,推广“用户体验 + 视频分享”等形式,向各地网友推荐临夏城市夜文化,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慕名打卡。

2. 营造夜间消费氛围。进一步拓展夜经济消费空间,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消费场景,通过互动、演绎、体验等策略推广夜景、夜间美食及地方特色产品,营造夜间消费氛围。带动本地人“走出来”,周边人“聚过来”,旅游人“留下来”,主城区“亮起来”、夜经济“燃起来”,提升夜间经济活力。



X

温馨提示:

临夏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实行统一身份认证,州政府网站身份认证工作依托甘肃省政务服务网完成。网民注册成功,并通过身份认证后,可在全省政府网站实现“一网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