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优秀文化资源 打造世界地质公园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临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黄河文化、彩陶文化、大禹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马家窑、齐家等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恐龙足印、古动物化石等揭秘地球演化进程的地质遗迹分布密集,在这片热土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独具魅力的共有文化符号,形成了临夏的鲜明特色和独特气质。
近年来,临夏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十有临夏”资源禀赋,深入挖掘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以打造临夏世界地质公园为载体,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大力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把提升各民族文化的保护、挖掘、发展作为文化强州的重中之重,先后出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花儿保护传承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打造“花儿”品牌的工作方案》《临夏州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持续加大非遗传承保护,临夏砖雕、保安腰刀锻制技艺、莲花山花儿会等 11 项民间艺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9 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48 项,形成了国家、省、州、县(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古建筑修复技术”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临夏州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花儿之乡”称号,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砖雕文化之乡”,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全国首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以繁荣文化事业、做大文化产业、讲好临夏故事为重点,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红色基因传承工程、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文化惠民工程,成立临夏州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临夏研究基地、临夏州文物保护研究会,创办《彩陶文化研究》期刊,推进文物研究保护和创新发展。
精心打造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把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以申报创建世界地质公园为抓手,着力打造了刘家峡恐龙足印、黄河炳灵丹霞、炳灵寺石窟、八坊十三巷、彩陶博物馆、60里河州牡丹长廊、和政古生物化石、万兽谷景区、齐家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文化集群,成为我州集地质、生态、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同时,精心打造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州牡丹文化公园”“沿太子山旅游风情线”、环湖北路黄河历史文化长廊、旅游大通道文旅融合金丝带等一批主题公园、文化长廊和产业基地,建设茶马古市、人民红园等一批旅游景点和历史街区,省级文化名镇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地标。全州各县市精心打造农耕文化长廊、文化墙、民俗文化村、村史馆等体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平台,结合传统农耕文化特点,收集碾盘、纺车等民间文物、古老物件和经典老照片等,高标准建成48个村史馆、9个省级非遗扶贫工坊,设立各级各类非遗展厅(馆)、传习所、保护传承基地等31处。创建临夏市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区内包括 23 处各级文保单位,积石山县大河家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临夏市城郊镇木场村、东乡县达板镇舀水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不断强化,推动形成了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广泛开展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目标,不断深化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先后举办文明汇聚·光耀河州—史前文化临夏论坛、中国花儿大会、古动物化石保护利用国际研讨会、辛弃疾文化研究交流、大禹文化研讨会等,成功举办“花儿临夏·在河之州”文化旅游节、黄河三峡文化旅游节、甘肃省沿黄四市州旅游发展联盟会、全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甘肃省美食产业发展现场会暨临夏美食节、中国少数民族广场舞大赛、全国高山滑雪锦标赛、2023年中国龙舟公开赛、“甘小侠”西北五省区青少年演武大会等重大节会活动。精心创排花儿歌舞剧《布楞沟的春天》,入选国家民委2019年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团晋京展演十部优秀剧目,《最美是河州》《花开河州》《上去高山望平川》等多部专题片在央视播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贺岁“小春晚”《2022年生龙活虎迎春来—临夏特别节目》在春节期间央视综合频道、综艺频道等轮番播出。与厦门市委宣传部联合创作东西部扶贫协作歌曲《山海》《山海之恋》唱响厦临两地。长篇小说《花儿》《积石山下春来早》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入选全国主题重大美术创作项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征集文物藏品,捐赠藏品26500余件、花儿文史资料5300余份,文物藏品的数量、质量、类型均实现历史性突破,进一步丰富了临夏文化内涵,坚定了文化自信,临夏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全面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响叫亮文化旅游品牌。围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依托永靖县刘家峡水电站、黄河文化博览馆、临夏县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东乡县盛世旅游度假村等,打造精品自驾游线路,吸引游客在周边农家乐就餐,放大旅游推动经济增长的综合效应。不断提升改造康乐县红色政权纪念馆、和政县肋巴佛革命纪念馆、临夏市胡廷珍纪念馆等红色场馆的基础设施,常态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刘家峡水电站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打造建设的东乡县布楞沟村史馆、康乐县莲麓小镇、临夏县莲花小镇等红色旅游景点,将红色资源与绿色田园、古色乡村结合起来,“红色+生态农业”“红色+培训研学”等模式得到极大推广,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持续升温。在全州重点打造了临夏市折桥镇折桥村、和政县陈家集镇上王家村、康乐县八松乡纳沟村等一批乡村文化振兴与民族团结融合双示范村。临夏市、康乐县分别被评为“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城市”“中国美丽乡村特色旅游县”,和政县松鸣镇被评为2021年度“甘肃特色气候小镇”,八坊十三巷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临夏市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1个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文化旅游成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