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州情概况

  (2025年2月8日)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成立于1956年11月,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辖1市、7县、123个乡镇、7个街道办、1089个行政村、111个社区,户籍人口250.053万人,常住人口209.93万人(截至2024年底),是镶嵌在甘肃这柄“玉如意”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里是自然演进的探秘之地。临夏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临夏盆地被誉为“最漂亮的陆地磁性剖面”、“全球盆地研究亮点”,有距今1.2亿年至1.44亿年前的炳灵石林丹霞地貌,有距今3000万年至170万年的多处连续天然剖面和160万年以来黄河7级阶地的黄土沉积,是揭开板块运动、青藏高原隆升、黄土高原和黄河形成神秘面纱的“金钥匙”。临夏自然遗存丰厚,出土了大量距今7亿年至2.3亿年的海洋生物化石,距今1.3亿年至1.2亿年前的白垩纪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群,距今3000多万年至100多万年的和政古动物化石群,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群是种类最富集、保存最完好的恐龙足迹,和政古动物化石群占据“十项世界之最”,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被确认为“世界上铲齿象头骨化石最多的博物馆”,被誉为“古动物的伊甸园”。

  这里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地。临夏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1.5万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自秦汉以来就设县、置州、建郡,古称枹罕,寄寓“止戈息征、渴望和平”,后改称河州,是沟通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被誉为“大禹治水的源头”。临夏是马家窑文化的核心区域,是齐家文化的发现和命名地,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现有世界级遗址点1个、国家一级博物馆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个、文化遗址点829处,出土了“彩陶王”、“中华第一镜”、“中华第一刀”、玉七联璧等珍贵文物,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红色文化历久弥新,爱国人士层出不穷,孕育了王竑、朱贵等历史杰出人物,近现代涌现出了胡廷珍、肋巴佛、鲁瑞林、牙含章等革命先辈,王震大军在临夏抢渡黄河解放大西北。

  这里是休闲康养的优选之地。临夏是人们向往的“避暑天堂·康养胜地”,山青水秀、生态良好,境内有太子山、莲花山、积石山等山脉,太子山被誉为“中国西部的自然博物馆”。全境属黄河流域,黄河自西北入境贯穿临夏北部、流长124公里,著名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水电站均建在州内,刘家峡水库被誉为“高原明珠”,水域面积达140多平方公里,库容量约57亿立方米,是西北最大的人工湖。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平均海拔2000米,年平均气温5.6~9.7℃,年平均相对湿度59%~70%,负氧离子含量高,最高处为2.4万个每立方厘米。全州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临夏世界地质公园三张“世界级文旅名片”,有黄河三峡、莲花山、松鸣岩、八坊十三巷、保安三庄等各类景区景点143处,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处,4A级旅游景区12处,400公里沿太子山旅游大通道、环库公路将沿线景区景点串联贯通,打造了沿山顺水旅游大环线。

  这里是东进西出的枢纽之地。临夏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古道枢纽,是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马司之一,享有“西部旱码头”、“河湟雄镇”、陇上八州之首等美誉。临夏处于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全境属兰州1小时核心经济圈,3小时经济圈可覆盖甘青川大部地区。临夏群众素有善经商会经营的传统,改革开放后,商贸流通活力迸发,各族群众东进西出、走南闯北,活跃在全国各地,有“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赞誉,特别是在西藏、青海、四川等地经商务工的临夏籍人员达30多万人,临夏人成为青藏地区与内地贸易的主要承担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临夏美食菜肴自成体系,色香味俱全、品意形绝佳,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在国内国际市场有极高的认可度和竞争力,正在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应基地。

  这里是民族融合的和美之地。临夏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和甘肃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42个民族,东乡族和保安族是以临夏为主要聚居区的甘肃特有少数民族。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6个、省级68个、州级555个,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培训基地4个。长期以来,生活在临夏这片热土上的各族儿女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建共治共享中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传承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米拉尕黑、临夏砖雕、河州贤孝、保安腰刀锻制技艺、傩舞、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河州平弦、古建筑修复技艺、生铁冶铸技艺等11个项目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29项省级非遗,享有“中国花儿之乡”、“中国砖雕文化之乡”、“古建筑的博览园”的美誉。

  年以来,全州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对积石山县6.2级地震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盯省委赋予临夏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省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地、国内知名的黄河主题旅游目的地、黄河上游生态综合治理先行地的功能定位,感恩奋进、勇毅前行,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坚决打好灾后恢复重建攻坚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2024年,全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6.0亿元、同比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6亿元、同比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5亿元、同比增长6.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4.2亿元、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68元、同比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3元、同比增长8.2%。

  【地理概况】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黄河从中北部蜿蜒而过,北邻兰州、东邻定西,西邻青海省,南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毗邻。州内地形复杂,河谷纵横,丘陵起伏,海拔在1563~4585米之间,平均海拔2000米。山旱地占全州面积的90%,河谷阶地面积为10%。下辖临夏市、临夏县、康乐县、永靖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7县1市。

  【气候特点】

  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北部属冷温带半干旱气候,西南部属冷温带半湿润气候。其特点是西南部山区高寒阴湿,东北部干旱,河谷川塬区温和。年平均气温6.0~9.9℃,极端最高气温40.7℃,极端最低气温-32.2℃。年平均降水量286.1~663.8毫米,呈南多北少分布。年平均蒸发量1191.1~1584.6毫米,年日照总时数2103.0~2519.4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58%~70%,无霜期139~206天,最大冻土深度85~113厘米。主要气候灾害有干旱、冰雹、大(暴)雨、霜冻、寒潮、大风、连阴雨(雪)。

  【历史沿革】

  临夏历史上曾设州、郡县、路、府、司、卫等建制。上古时期,相传大禹导河治水始自积石。春秋时期,为羌、戎之地,战国末属古雍州之城。秦时为罕羌侯邑,后灭罕羌侯,置枹罕县。西汉初,今州地内有大夏县(县治在今广河县阿力麻土乡古城村)、枹罕县、白石县(县治在今临夏县双城)。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省金城郡入陇西,枹罕、大夏、白石、河关县属之。三国时地属魏,初辖于秦州陇西郡,黄初年间分置凉州,枹罕、大夏属雍州陇西郡。十六国时,前凉张骏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44年),分凉州东界六郡置河州,是今州地内设州一级建制之始。前秦苻坚建元七年(公元371年),设河州,治枹罕。隋初设枹罕郡。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河州。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地归唐。改置河州,属陇右道。北宋初年,为河湟唃厮啰政权所辖。金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被金占领,亦为河州。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公元1227)年,河州初属陕西中书省巩昌路。公元1269年,改河州为河州路,划归吐鲁番等处宣慰司统辖。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河州卫,受辖于陕西都司西安行都卫。清初,州、卫并存。州属甘肃行省,卫隶陕西都指挥使司。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裁撤河州卫。民国2年(公元1913年),府、州制废,河州改置为导河县,属甘肃省兰山道。民国16年,废道改区,属兰山区。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更名临夏县。民国23年(公元1934年),设临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临夏县(今临夏市)。1949年8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120号命令,设立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8月20日至23日,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解放临夏地区。9月初,相继设置军事管制委员会、洮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9月,改为临夏分区专员公署。1956年11月19日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现辖临夏市、临夏县、康乐县、永靖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矿产资源】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西秦岭与祁连山多金属成矿带的延伸交汇部,区域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具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太子山北坡发现的金、铜、铁等矿产和永靖县雾宿山一带的锰矿等。目前,全州共发现矿产资源43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数的25%。其中,金属矿产有铁、锰、铬、铜、镍、铅、锌、钨、钼、锑、金、银、铂、钽、铌、铍、磷钇17种,能源矿产有煤和泥炭2种,非金属矿产有硼、磷、砷、盐、石膏、滑石、沸石、萤石、硅石、重晶石、钾长石、硅灰石、方解石、玄武岩、闪长岩、辉绿岩、蛇纹岩、白云岩、花岗岩、水泥灰岩、饰面大理岩、耐火粘土、砖瓦粘土、建筑砂石24种。发现矿床、矿(化)点80多处。已开发矿产资源多以非金属矿为主,其中建筑用砂、水泥灰岩、砖瓦用粘土等非金属矿开发规模较大,具有较大发展优势。

  【水能资源】

  临夏州多年(1956-2022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53亿立方米,全州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453立方米,全州平均入境水量为329.56亿立方米,平均出境水量为338.03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225.5万千瓦。

  【交通运输】

  (一)公路

  截至2024年底,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8180.446公里,比2023年增加131.1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13.473公里、一级公路95.13公里、二级公路670.904公里、三级公路1194.42公里、四级公路5895.625公里、等外公路110.894公里。

  2024年,兰州至合作铁路(临夏段)、兰州至永靖至临夏、永靖至井坪、S36临洮至康乐至广河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形成铁路、高速同时在建的喜人局面。临康广高速康乐至广河段建成通车,全州八县市通高等级公路的目标得以实现。

  2025年,永靖至大河家(积石山)高速计划开工建设,续建的兰州至永靖至临夏、S36临洮至康乐至广河、永靖至井坪三条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其中,S36临洮至康乐至广河高速临洮至康乐段计划年内建成通车。

  (二)航运

  目前,全州已开辟营运航线20条,通航里程169.5公里,其中等级航线157.7公里(六级3公里、七级22公里),等外航道11.8公里。全州有客运站2家,水(航)运企业20家,有船乡镇21个,渡口码头58处。

  【特色产业】

  “5540”百亿工业企业和“十百千万”商贸企业培育工程持续发力,创新设立2亿元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落实企业奖补资金2922万元,新增减税降费和留抵退税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78.5亿元、增长11.8%;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20家,支持21家企业113种产品上线中石化易捷、易派客销售平台,新入规工业企业19户、总量实现破百,新入库商贸企业54户、总量达到215户;全社会用电量33.9亿千瓦时、增长7.3%,公路客运周转量增长88.8%、货运周转量增长19.8%,快递业务量增长74.8%。与国内预制菜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惠发集团合作成立惠临公司,建设临夏民族美食产业园。牛羊全产业链发展迎来破局,投入财政扶持资金9.2亿元,创新投放牛羊产业贷9103万元,成立丰登产业投资公司和牛羊产业发展研究院,建立8大板块85户重点企业培育清单,填补了养殖芯片、明胶、血红素、骨艺等产业链空白,打造万只羊养殖基地9个、千头牛养殖基地12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15.4万头、1073.8万只,分别增长12.5%、16%。

  【招商引资】

  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招商引资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以共建“一带一路”和省上打造“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为契机,深入推进“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和“千亿招商”行动,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2024年全州共签约省内省外项目282个,签约总额574.87亿元。实施省外项目到位资金297.9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5.39亿元,增速83.27%,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教育事业】

  截至2024年底,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2377所,其中幼儿园1219所,小学1042所(其中教学点33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6所,初级中学63所,完全中学4所,高级中学17所,中职学校11所,开放大学(州教师培训中心)1所,特教学校3所,高职院校1所(附设中专部)。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6.7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0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9%,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6 年。

  【医疗卫生】

  截至2024年底,全州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854个。其中,州级医疗机构8个(医院3个,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中心血站、中医药研究所、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各1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46个(医院19个、妇幼保健院8个、疾控中心8个、卫生健康服务中心2个、门诊部7个、急救站1个、疗养院1个),乡镇医疗卫生机构137个(乡镇卫生院1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有村卫生室110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个。按医院等级划分,二级以上医院中三级甲等医院1家,三级乙等1家,三级未定等1家、二级甲等12家,二级乙等6家,二级未定等3家。全州共有民营医院40家,个体诊所505家。

  【科学技术】

  全州现有高新技术企业42家,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56家,“三高”企业2家,2024年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26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个,农业科技园区6个(国家级1个、省级5个),省级创新型县(市、区)1个(广河县),甘肃省科普基地12个;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文化事业】

  全州现有图书馆9个(州级1个、县级8个),文化馆9个(州级1个、县级8个),美术馆4个(州级2个,县级2个),博物馆(纪念馆)19个(国有17个、非国有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3个、街道综合文化站7个,乡村舞台1150个;文物遗址829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炳灵寺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项、代表性传承人9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3项、代表性传承人44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4项、代表性传承人272人。

  【体育事业】

  全州现有各类公共体育场馆12个,其中:州级2个体育场馆,广河县2个体育场、1个体育馆,临夏市1个体育场、1个体育馆,永靖县1个体育场、1个游泳馆,临夏县、积石山县各1个体育馆,东乡县1个体育场。

  现有体育协会58个,其中:州级体育协会15个,县级体育协会43个(临夏市13个,和政县7个,康乐县6个,广河县5个,永靖县4个,积石山县3个,东乡县3个,临夏县2个)。

  【风景名胜】

  全州现有景区景点143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46家,其中5A级1家(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4A级12家,3A级31家,2A级2家。省级大景区2家(黄河三峡、松鸣岩-和政古动物化石地质公园),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1个(和政法台山),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临夏市、永靖县),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永靖刘家峡),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临夏市折桥湾、和政松鸣岩),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永靖县、和政县、临夏市),星级酒店13家、民宿40家(国家甲级1个、丙级3个)、星级农家乐174家,床位数3.5万张(星级酒店、非星级酒店、民宿、农家乐),旅行社29家、在册导游员202名。

  2024年,全州共接待游客4385万人次,同比增长41.3%,实现旅游花费233.84亿元、同比增长36.4%。

  【特色美食】

  临夏美食历史悠久,多民族文化的魅力在勤劳善良的临夏人民灵巧的双手里碰撞,从而创造出一道道精美绝伦各具特色的美食,散发着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繁荣景象。令人垂涎的美食产品,种类繁多,有东乡手抓羊肉、临夏爆炒草鸡等“十大名菜”,以河州包子为代表的“十大名点”;发子面肠、广河甜醅等“十大小吃”;河沿面片等“十碗名面”,更有独具特色的东乡平伙等“十大名宴”,形成以“十大名菜、十大小吃、十大名点、十碗名面”和“十大名宴”为代表的河州菜系。临夏美食食材高海拔无污染,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更干净更健康。到如今,临夏美食在全国有3万多家门店,17万人从业人员在全国各地凸显着临夏人的坚韧不拔、敢闯敢干、吃苦耐劳、勤勉敬业的精神,拥有一大批固定的消费群体,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已经成为甘肃、西北乃至全国人民津津乐道的美食品牌,延续千年的金字招牌愈发耀眼、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