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新临夏市

来源:临夏州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3-09-21
字号:
收藏

近年来,临夏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政治高度,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来抓,切实提高政治站位,高起点谋划、实举措推进,举全市之力“打造魅力花都,建设公园城市”,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市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全市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临夏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嬗变:直面现实,痛定思治

2014年11月15日投放运行的全国空气质量监测仪显示,当年临夏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在全国367个监测城市的末位。面对被动的环境保护工作局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思想认识、工作标准、工作作风、工作措施等方面,深入查找差距,坚定铁腕治污的信心和决心,在州委州政府和州环保局的帮助指导下,针对临夏市区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同时受制于两山夹一谷的地形,空气不易流动等实际,市委、市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的要求,积极更新发展理念,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观念,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先后邀请省州专家对全市环境问题把脉会诊,科学分析,精准施策,研究制定近期、中期、长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在全市迅速打响了一场生态环境保护的攻坚战、整体战。

提升:励精图治,开拓进取

党政同责,高位推动。市上先后调整成立临夏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临夏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办公室,临夏市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办公室,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四大家联席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安排会、动员会、推进会、调度会等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生态环保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并深入现场检查调研督办,提出工作要求,同时出台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政策规定、标准规范、制度方案。

统筹结合,科学治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治理资金的投入力度,先后投入资金4.8亿元,建成大型热源厂3个,淘汰燃煤锅炉525台,转产拆除砖瓦窑厂67家,取缔关闭砂石料厂15家,新建优质煤炭集中交易市场4个,取缔全市所有零散煤炭销售摊点,淘汰黄标车2600多辆。全市1246家餐饮单位全部改用清洁能源、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全市所有建筑工地全部落实“九个百分之百”防尘抑尘措施。实施临夏市土炕清洁能源改造项目,改造土炕6.2万个。全市辖区实现燃煤锅炉、商铺小煤炉、餐饮土灶台、砖瓦窑厂、砂石料场、零散煤炭销售点、土炕等“七个清零”目标。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烟花爆竹禁售禁放、秸秆垃圾禁烧工作。对露天烧烤一律使用清洁能源,并实施集中统一管理。目前,临夏市正在全力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建设工作,从根源上解决居民平房冬季清洁取暖短板问题。

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市委市政府按照《大夏河、牛津河、红水河三河共治方案》,先后投资3亿多元,实施临夏市大夏河三十里风情线防洪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红水河综合治理和牛津河河道整治工程。现在的大夏河三十里河道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成荫,树下20万株牡丹竞相绽放,打造了一道临夏靓丽的风景线,有力提升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先后投资8700万元,分别完成甘肃清河源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临夏清源清真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等全市涉水企业废水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并通过环保验收,全部实现达标排放。投资1300万元实施全市农村污水管网建设项目。投资750万元完成全市11家加油站储油罐双层改造治理工作。投资2.2亿元建成占地110亩日处理能力9万吨的临夏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及一期提标改造工程。目前,污水处理厂出厂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

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对槐树关、引黄济临饮用水源地定期开展现场监督监察,严查与水源保护无关项目建设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确保饮用水环境安全。

围绕面源污染整治,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提出“垃圾不落地,临夏更美丽”的号召,打响创建全域无垃圾示范市的人民战争。购置3万多个轮式垃圾桶分别发放到全市37个行政村农户家中,实行垃圾桶“承包到户”,将原来的“村收集”的垃圾处理方式精准细化为“户收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升垃圾收集率,减少二次污染,彻底解决面源污染顽疾,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从根源上解决了城乡垃圾处理问题。

按照“城在园中,人在花中”的目标,全力“打造魅力花都,建设公园城市”,积极推动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转型公园城市发展新路子。先后建设实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凤凰山旅游景区等景点,真正实现花漾城市、魅力花都。

完善机制,长效管理。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水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网格化队伍建设,在全市形成了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机制,将全市划分为390个网格单元,聘请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员,由市委各常委、各副市长分别联系各镇、街道,按照“镇街道管理、村社区负责,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网格管理模式,强化煤质、扬尘污染、爆竹燃放、餐饮油烟、垃圾秸秆焚烧的动态巡查力度,对各类污染源进行全天候、全方位、不间断巡查管控。

投资636万元,在全省率先实施智慧环保网格化监管项目,在全市范围设置固定监测点位40个,安装高清瞭望视频探头12个,配备走航立体监测车1辆、无人机1架,构建空地立体的监测监控体系,全市全域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做到污染问题快速取证、快速响应、快速查处,有效提高污染问题的发现率、处置率,实现污染防治从人防到技防的跨越式转变。

强化宣传,提升意识。为进一步提升全市广大人民群众

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开通生态环保专栏,拍摄播放大型生态环保宣传片3部、公益动画片2部,共印发各类生态环保宣传资料20余万份,建立全市环保信息工作群,聘请环保义务监督员,每年扎实开展“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宣传工作,全民生态环保意识明显提升,凝聚全市生态环保工作强大合力,全市上下形成人人都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支持者、监督者的良好局面。

转变作风,提升服务。群众利益无小事,在生态环保工作中始终坚持“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形象在一线树立”的一线工作法要求,完善值班值守制度,开通环保投诉电话,第一时间处理各种环境信访投诉问题。近五年来,共受理信访案件900多件,均已依法调处结案并作回复,回复率和结案率均达100%,实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切实维护了群众的环境权益。

严格执法,铁腕治污。针对全市环境执法监察力量薄弱的现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人员、经费、装备等方面对环境监察队伍,并率先在全省县级市成立环保公安侦查大队,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重拳出击、严厉打击。2018年以来,查处环境违法行为300余起,依法关闭、取缔“散乱污”企业14家,处罚金额510万元,公安训诫谈话9人,行政拘留5人。全市环境违法行为总量逐年下降,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跨越:提升形象,助推发展

近年来,临夏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连续顺利完成国家考核各项指标任务,截止2023年上半年,全市地表水水质、饮用水达标率均为100%,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名列全省前列,创造了一条治污奇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力的提升了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生态文明成效日益凸显,环境红利不断释放。大夏河三十里牡丹长廊、红水河景观带、东郊公园、八坊十三巷等旅游景点,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全市旅游经济实现井喷式增长,旅游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群众在享受美好自然的同时,正在愈来愈强烈的享受者生态红利转变为经济红利,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如今,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新临夏,不仅用其崭新的姿态有力的回应“治理污染影响经济发展”的谬论,有力的提振全市各级干部的工作激情,提高干部的能力素质和道德修养,美丽临夏市壮美的图景已经铺开。


X

温馨提示:

临夏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实行统一身份认证,州政府网站身份认证工作依托甘肃省政务服务网完成。网民注册成功,并通过身份认证后,可在全省政府网站实现“一网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