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晓华: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新格局贡献“兰大智慧”
“上游的生态质量直接关系中下游的水安全、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大局。因此,筑牢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基底,不仅是甘肃必须履行的‘源头责任’和‘首倡之责’,更是面向未来必须答好的时代答卷。”日前于甘肃兰州举行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甘肃创新实践座谈会”上,兰州大学副校长勾晓华如是说。
勾晓华表示,兰州大学将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政策实践转化,共同参与生态修复工程标准制定、生态效益评估和绿色发展模式推广工作,为构建“统筹协调、系统治理、科学管理、永续发展”的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新格局贡献“兰大智慧”与“兰大力量”。
原文如下:
非常荣幸能参加此次座谈会,与各位共同回顾黄河国家战略实施六周年以来的甘肃创新实践,探讨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高山巍巍,大河奔涌,黄河不仅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更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推动的千秋大计,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甘肃,作为黄河战略的重要发源地和首倡之省,既是黄河水资源的重要供给区,也是关键生态屏障的守护者。黄河干流在甘肃境内蜿蜒913公里,流域面积达14.59万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约为125亿立方米,占全流域水资源量的近20%。我们深知,上游的生态质量直接关系中下游的水安全、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大局。因此,筑牢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基底,不仅是甘肃必须履行的“源头责任”和“首倡之责”,更是我们面向未来必须答好的时代答卷。
基于兰州大学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长期研究和野外监测实践,我们识别出当前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工作中面临的四大痛点与难点,并尝试提出系统性、可持续和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一、根源剖析:四大痛点与难点
(一)生态本底脆弱,系统稳定性维持难
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黄土高原西部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年均气温低于3℃,植物生长期不足120天,生态系统敏感且恢复力低。据监测,该区域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高寒湿地面积减少,原生森林覆盖率较低。这些变化显著削弱了水源涵养能力,导致径流过程“暴涨暴落”,汛期径流集中、泥沙含量增高,直接影响中下游水沙协调和供水安全。
此外,人类活动如放牧、垦荒、道路及旅游设施建设等,进一步加剧地表植被破碎化。目前部分天然草地存在超载过牧问题,局部区域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年均增长3%~5%,天然调蓄功能持续受损。
痛点在于:先天脆弱的自然本底与持续增强的人类干扰叠加,生态系统抗扰动阈值低、环境容量有限。
难点在于:如何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下,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韧性与稳定性,遏制退化趋势,巩固水源涵养功能。特别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年均退缩速率达10~15米,冻土层厚度每年减少2~3厘米,原有的冰川——冻土——降水多元补给模式正发生根本改变,亟需科学响应与适应性管理。
(二)气候变化加剧,水源补给不确定性增强
上游地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放大区。近40年来,该区域平均气温上升幅度达1.5℃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降水时空分异加剧,极端降雨事件频率增加25%。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产汇流机制,使我们长期依赖的以冰川融水和季节性降水为主的径流模式变得不再稳定。据预测,到2050年,黄河源区冰川储量可能减少40%~60%,春季融水峰值提前、夏季补给减少,将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严峻挑战。
痛点在于:传统水源补给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转变,水资源供给的可靠性与可预测性明显下降,重大水利工程和生态调度面临全新考验。
难点在于:如何发展更精准的气候——水文耦合模型,实现中长期水循环演变预测,并将这些前沿成果转化为适应性管理策略,构建弹性高效的水源涵养体系。目前,我们尚缺乏公里级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型和生态水文过程耦合模拟能力,这极大限制了战略预判与政策响应能力。
(三)人类活动干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难题突出
黄河上游区域发展与保护矛盾依然突出。这里既是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的关键地带。目前仍有超过500万人口居住于此,其中农牧民占比较高,传统畜牧业、资源开采和小规模旅游开发仍是重要生计来源。但由于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完善、跨区协同治理机制欠缺,部分地区仍存在保护为发展让路的现实困境。如部分草场仍超载运行,新建旅游设施占用生态空间、道路网络切割动植物栖息地等问题时有发生。
痛点在于:生态红线与短期经济利益之间存在冲突,保护与发展的协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难点在于:如何真正践行“两山”理论,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实践路径。亟须创新生态价值实现形式,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让老百姓在参与生态保护中获得实利,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四)体制机制瓶颈,系统性协同治理能力不足
水源涵养是一项跨行政区域、跨专业领域、多要素耦合的复杂系统工程。目前仍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协同不足”等问题。流域上下左右之间的生态补偿仍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建设滞后。全流域统一监测、数据共享与联合科研机制仍处于初级阶段,重大科技问题攻关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保护领域的积极性尚未有效激发,绿色金融、生态信托等创新实践规模有限。
痛点在于:当前的管理和制度体系尚未完全适应生态系统整体性、流域性和复杂性的内在要求。
难点在于:如何打破行政壁垒,构建覆盖全流域、权责清晰、激励相容的协同治理新机制。这既需要顶层设计的突破,也需要地方实践的创新,包括建立科学的生态价值核算体系、构建基于水生态安全的考核机制、推动形成“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损害者赔偿”的运行机制。
二、系统性破题:六大重点方向建议
面对上述挑战,我们必须以系统思维推动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据此提出以下六大重点方向:
(一)突出源头优先,推进系统治理
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为统领,重点推进三江源、祁连山、若尔盖——黄河首曲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议在“十五五”期间规划新增治理退化草原1000万亩、修复湿地100万亩、营造水源涵养林200万亩,逐步提升林草覆盖度和生态系统完整性。推动建立甘青川滇四省区上游保护区协同机制,共同开展生态基线调查与重大工程联合申报。
(二)增强基于自然的调蓄能力
重点恢复高寒沼泽湿地、构建河岸植被缓冲带、推动坡耕地退耕还草还湿,增强景观尺度下的蓄水渗漏功能。可试点推进“生态水银行”建设,在关键支流和汇水区开展径流峰值调控与洪水资源化利用,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初步估算,通过自然恢复工程可使汛期径流调节能力提升10%~15%,土壤侵蚀模数下降20%以上。
(三)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与预警网络
建议建设覆盖黄河上游5万平方公里的综合监测系统,融合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等多源数据,实现生态-水文——气象——土壤多要素实时监测。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加强冻土退化、冰川变化、植被响应等关键过程的机理性研究,发展预测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为管理提供超前10~15年的情景预判和策略选项。
(四)创新生态补偿与利益联结机制
推动建立基于水质、水量和生态服务价值的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探索水权交易、碳汇认购、生态信用等市场化补偿方式。设立“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基金”,吸引社会资本长期投入。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高原特色旅游、自然教育等绿色产业,推动形成“生态护林员”“湿地管护员”等公益性岗位,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
(五)强化流域协同与制度创新
推动建立黄河流域上游管理局,统筹水资源调度、生态修复与监督执法。完善省际联席会议和联合河长制机制,明确生态流量底线、水质红线和管理责任清单。探索将水源涵养效能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实行生态审计和责任终身追究,真正实现“一盘棋”治理。
(六)加强科技支撑与人才队伍建设
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攻关。兰州大学作为国家布局在西部的重点高校,始终将服务黄河战略作为使命担当。我们依托自然地理、水文学及水资源、生态学、大气科学、遥感与地球系统模拟等优势学科,已初步建成覆盖上游典型生态区的野外监测网络和数据库。未来,我们将继续聚焦上游水源涵养区的生态系统过程、气候变化响应、人地关系协调等重大科学问题,加强跨学科协同攻关,推动建设黄河上游生态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努力成为国家黄河战略的重要科技支撑力量。
我们也愿与各位同仁一道,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政策实践转化,共同参与生态修复工程标准制定、生态效益评估和绿色发展模式推广工作,为构建“统筹协调、系统治理、科学管理、永续发展”的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新格局贡献“兰大智慧”与“兰大力量”。
守护黄河既是一场考验韧性的持久战,也是一项需要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并重,国家战略与地方行动同频,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政府主导与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克服眼前困难,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寇刚)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