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临夏州儿童发展规划》监测报告
2022年,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各职能部门聚焦儿童发展和民生需求,始终坚持“儿童优先”原则,认真按照儿童发展规划要求,不断加大儿童工作力度,不断优化儿童健康、教育、福利保障、法律保护等方面政策措施,儿童工作发展和儿童事业取得新的成效。
一、儿童事业发展基本状况
(一)儿童与健康
全州进一步贯彻落实《规划》中提出的儿童健康保健工作目标,保障儿童健康权益,开展健康教育,儿童保健事业朝着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目标稳步推进。一是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全力保障母婴安全,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儿童健康水平稳步提升。2022年,全州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达标率0.56%,比2021年提高0.12个百分点;新生儿死亡率为2.34‰,比2021年上升0.19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从2021年3.88‰下降到3.1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4.32‰,下降0.6个千分点。二是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儿童出生缺陷防治政策进一步落实,各项保障政策提标扩面,预防体系日趋完善,防治认知逐步提高。2022年,全州婚前医学检查率为47.97%,比2021年提高30.28个百分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70.52%,提高14.72个百分点;产前筛查率为50.75%,提高20个百分点。三是有效控制儿童近视。进一步规范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推动建立儿童视力电子档案,引导儿童科学用眼护眼,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下降。2022年,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为92.85%,比2021年提高5.4个百分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近视率分别为37.02%、62.26%、81.41%。四是持续强化儿童疾病防治。加强儿童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管理,推广儿童疾病防治适宜技术,建立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服务机制。完善儿童重病诊疗体系、药品供应制度、综合保障制度,儿童疾病救治防治和诊疗进一步强化。2022年,卡介苗接种率95.53%;脊灰疫苗接种率93.66%;百白破疫苗接种率92.07%;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率81.59%;乙肝疫苗接种率98.55%;甲肝疫苗接种率83.36%;乙脑疫苗接种率90.71%。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为1.21%,比2021年上升0.03个百分点;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0.57%,远低于5%目标控制。五是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心理疾病的常识科普,充分进行资源整合和联动,最大程度地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提升提供支持和保障,引导儿童树立正确性别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教育逐步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学生健康体检和体质监测机制不断完善,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社会关心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氛围逐渐浓厚。2022年,儿童超重增长率为0.79%,儿童肥胖增长率为0.41%,比2021年分别上升0.07个百分点和0.02个百分点,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优良的比例为65.1%,比2021年提高1.7个百分点。小学和中学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比例分别为0.37%和19.64%,分别提高0.19个百分点和8.14个百分点。
(二)儿童与安全
加强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儿童安全自救自护知识的宣传教育。一是建立健全儿童伤害防控工作体系。通过宣传教育、改善环境、加强执法、使用安全产品、开展评估等策略,持续强化涉及儿童伤害防控工作,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儿童伤害可防可控意识加强,儿童伤害预防服务能力和救治能力提升,儿童伤害死亡发生率下降。二是强化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监管。着眼源头治理,开展隐患排查,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产品安全警示标识,加强对产品造成儿童伤害的信息监测、分析、监督检查和缺陷产品召回工作,预防和减少儿童用品引发的儿童伤害发生。
(三)儿童与教育
儿童教育发展全面提升。一是逐步推进学前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基本实现全覆盖。继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重点补齐人口集中流入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以及城市薄弱地区的普惠性资源短板,努力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22年,全州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95.92%,比2021年提高0.42个百分点。全州共有幼儿园1276所,减少6所,在园幼儿11.53万人,减少0.35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9.53%。全州幼儿园共有专任教师0.45万人,幼师比为26:1。二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城乡中小学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学校师资力量均衡配备,全州所有县(市)整体通过国家均衡验收。2022年,全州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比2021年提高0.02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和初中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均达到100%。全州共有学校2495所,专任教师3.21万人,增加0.21万人。三是进一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州以教育基础薄弱地区为重点,着力补齐教育资源短板,加快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巩固提升。2022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6.08%,比2021年提高1.58个百分点。全州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21所,在校生5.09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4.3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85.95%。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0.7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14.05%。四是保障特殊儿童群体受教育权利。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进适龄残疾儿童教育全覆盖,提高特殊教育质量。2022年,全州共有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238人,专任教师75人。
(四)儿童与福利
我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残疾儿童和孤儿的各项福利政策,在实施救灾救济和执行城乡低保制度时,将生活条件困难儿童列入保障范围,逐步提高儿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一是完善儿童福利保障和救助制度体系。通过提高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范围、优化保障服务等举措,儿童社会福利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22年末,全州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3.15万人,比2021年增加2.96万人。2022年,机构内集中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平均保障标准分别为1470元和1080元。全州466名残疾儿童接受康复救助,6.69万名儿童纳入低保对象范围。二是提高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进一步加强儿童福利机构规范管理,促进机构优化提质,切实保障孤残儿童合法权益,为儿童服务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队伍明显壮大,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截止2022年底,全州共有儿童福利机构5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6个,共配备儿童督导员142人、儿童主任1251人,基本实现乡镇级设立有儿童督导员、村级设立有儿童主任的目标。
(五)儿童与家庭
从树立新时代家庭观、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当中的作用,树立良好家风。一是用好家风培养熏陶儿童。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家庭教育各方面,引导家庭成员树立正确价值观,逐步形成家庭文明新风尚。二是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依托现有机构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统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依托家长学校、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等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三是完善支持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推进家庭教育地方立法及实施,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落实产假、父母育儿假制度、生育津贴等相关支持政策,减轻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2022年,我州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0.7个。
(六)儿童与环境
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持续优化。一是优化儿童健康成长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推进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和农村供水规范化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2022年,全州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9%。截至2022年底,全州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53.64%,比2021年提高10.92个百分点。二是提升面向儿童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扩大更多有益于儿童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2022年,全州少儿广播节目播出时间为192小时,少儿电视动画片和少儿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分别为372小时和79.2小时。三是尊重、爱护儿童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贯彻儿童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促进儿童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提高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儿童权利的认识,增强保障儿童权利的自觉性,加大儿童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力度。2022年,全州青少年参加科普宣讲活动9.6万人次。
(七)儿童与法律保护
针对未成年人年纪小,对社会上的不良行为缺乏正确判断力的特点,我州不断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活动,开展儿童普法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一是健全未成年人司法工作体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司法保护。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确定未成年人司法机构,依法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未成年人司法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截至2022年底,全州共设未成年人检察专门机构6个。得到法律援助的未成年人91人次。二是加大对儿童违法犯罪行为惩处力度。严厉惩处监护侵害、家庭暴力、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食品药品安全隐患等行为,依法保障儿童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2022年,全州共破获猥亵儿童案件9起。三是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和预防犯罪教育,落实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分级干预制度,依法采取教育矫治措施,及时发现、制止、管教未成年人不良行为。
2022年,全州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同期犯罪人数的比例为3.1%,比2021年下降0.6个百分点。
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022年,全州儿童事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通过工作的逐步加强予以解决。一是《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工作滞后。二是儿童健康信息网络渠道亟待强化。三是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氛围不浓。四是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整治力度还不够强。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工作
对照《规划》,明确各部门责任指标,增强责任意识和紧迫感,建立常规性、连续性的监测评估制度,对监测统计的难点和空白点、尚未达标的发展目标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准确提供有关的资料信息,使《规划》实施情况得以及时反馈,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社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少年儿童工作,切实履行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全力维护少年儿童权益,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健康茁壮成长。
(二)继续提高儿童健康质量
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开展产前诊断、新生儿筛查工作,定期为幼儿,中小学生检查身体,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利用家长学校、社区和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积极开展宣传各种疾病的危害和预防,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加强未成年人普法教育
完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法制教育工作机制,学校要更加注重法制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重视青少年价值观和情感的成长,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司法机关要对未成年人犯罪实施宽严相济的政策,本着治病救人的方针,以专业化预防手段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社会要形成保护青少年、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氛围,减少不良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
(四)优化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全社会要营造有益于儿童健康的良好氛围,为儿童提供丰富健康的文化产品,在儿童的成长中,注重家庭德育的培养。要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事件;要加大儿童食品用品的检查力度,采取严厉的法律及经济制裁措施,强化源头监管;要防止儿童意外伤害事件发生,强化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和儿童的安全意识,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