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新时代民族团结绚丽色彩——康乐县博物馆发挥场域作用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近年来,康乐县博物馆利用自身特色优势,充分发挥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重要基地和平台作用,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充分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和生动场景,让各族各界人士充分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着力增强文化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中华文化符号展现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康乐县博物馆馆内设置史前彩陶、瓷器、古建筑构件、牛文化、民族团结、临展、金代墓葬等展厅,目前馆藏各类藏品3720件,主要包括石器、陶器、瓷器、古钱币、玉器、青铜器、古动物化石等,自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共接待参观群众110.54余万人,其中青少年44.12余万人,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482场次,让各族各界人士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认识各民族共同培育书写的悠久历史文化,深刻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2022年5月博物馆利用民营经济、宗教界等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的1800多件各类文物,完成“传承文明·光曜千年”民族团结展厅布展,成为各族干部群众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各级党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日活动的重要场所。各族干部群众在参观过程中,深刻感悟历史的厚重,窥见文明的曙光,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研学结合开启民族团结教育新模式
康乐县博物馆创办以“研究、传承、寓教于乐”为主题的社会教育品牌“启源课堂”,共开展民族团结主题的线上线下社会教育活动300余场次,内容涵盖读书分享会、青少年优秀作文展览、手抄报展览、书画摄影作品展、非遗现场教学、少数民族服饰展等。疫情期间,博物馆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抗击疫情心连心”诗歌线上朗诵活动,今年举办“亲子共沐人文书香•携手共创民族团结”亲子诵读比赛,以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民族团结好声音,弘扬团结和睦好家风。结合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和元宵、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多形式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注重将宣传教育的触角向外延伸拓展,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十进”活动、社会教育小分队“流动博物馆”、“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等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打好中华民族底色,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心灵深处,努力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小讲解员传承民族团结进步新力量
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根据青少年可塑性强、易于接受新知识的特点,博物馆积极培养一批懂文化、爱家乡、讲团结的青少年群体,着力打造“红红石榴籽·小小讲解员”特色品牌,通过小小讲解员培育,不仅增长了孩子们的文博知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知识,还增强了“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和“爱国爱党爱家乡”的家国情怀,培养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结合社会教育“十进”、社会教育小分队“流动博物馆”等活动,小小讲解员深入学校、景区、乡镇、机关,通过设立文物展板、知识问答、现场互动、才艺展示等形式,积极传播文博及民族团结进步知识。截至目前,已培养各民族小小讲解员360余名,年均接待讲解量达4.7万余人次,外出举办活动120多场次,受众达1.5万余人,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长和社会积极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争做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的宣讲员与传播者,小小讲解员已成为康乐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
馆际联盟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
为推进文化资源共享,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博物馆馆际交流合作,康乐县博物馆与阿克塞、天祝、东乡等县区博物馆共同开展“民族团结绽芳华·同心筑梦文博家”—披在身上的民族文化馆际联盟系列活动。通过展示民族服饰和各类藏品,感悟各地区民族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既促进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又将康乐深厚悠久的人文历史、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秀美独特的生态禀赋、淳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宣传推介,让兄弟县区广大群众深入了解莲花山花儿、稼轩故里、“边家林”等康乐本土文化品牌,更好地宣传推介“十美康乐”,展示康乐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局面,交流博物馆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经验做法,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建共享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