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 守望相助 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磅礴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临夏州积石山县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的生动体现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全国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齐心协力打赢抗震救灾攻坚战,万众一心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在这一过程中,临夏州、积石山县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始终,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火热实践充分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生动讲述各族群众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民族团结故事。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抢险救援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地震,让全国的目光都聚焦到了积石山县。党中央高度关注,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靠前指挥,全国人民纷纷伸出援手,各方救援力量迅速集结,各族群众互助互救,形成了抗震救灾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展现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强大力量。
坚持党的领导“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灾区群众,连夜作出“全力开展搜救,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指示,李强总理作出批示,并在抗震救灾最关键的时候到现场检查指导受灾群众过冬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张国清副总理第一时间率国务院工作组紧急赶赴现场,检查抢险救援和群众安置情况,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快速响应、指导协助开展抗震救灾,近3000名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和各级各方面力量迅速投入抢险救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坐镇指挥、调集全省资源支援积石山县。所有这些,为打赢抗震救灾攻坚战注入了强大信心、提供了重要支撑。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再次充分表明,“两个确立”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形成上下联动“一盘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方面的帮助支持下,州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州动员、全员上阵,迅速建立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指挥调度体系,全力开展人员搜救、群众安置、生活保障、房屋排查、物资调拨等工作。震后15小时搜救工作基本结束,两天内受灾群众住进了帐篷,生起了炉火,吃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震后4天,“帐篷学校”开班,学生重返课堂;震后10天,完成固定板房过渡安置;震后20天,累计治愈出院震区伤员749人……迅速打赢了抢险救人、转移安置、保通保畅、板房筹建、秩序恢复“五场硬仗”,创造了抗震救灾的“中国速度”、“甘肃速度”。
保持干部群众“一条心”。州县党员干部主动服务大局、守土负责尽责,自觉站在抗震救灾最前沿。州委迅速安排17名地级领导包抓指导积石山县17个乡镇,先后选派州直部门504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与县乡村干部混合编组开展工作。积石山县2175名党员干部、2261名县直单位包户长、359名乡镇干部、442名驻村干部、1806名村社干部与受灾群众干在一起、合力攻坚。充分发挥乡村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开展互助互救。刘集乡团结村距离震中只有20公里,地震发生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韩凯迅速组建起由党员带头、30多名各族青年组成的“团结小分队”,挨家挨户敲门,先后救出12名被困群众,组织385户村民及时撤离。震后48小时,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清理废墟、搭建帐篷、运送物资、维护秩序。大河家镇大河村党支部书记马成忠带领村干部,在专业救援队伍到来之前,已将全村摸排两遍,救出27名被困群众。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行走的旗帜”,正是有了像韩凯、马成忠这样的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给受灾群众吃下了“定心丸”,让各族群众感到心中有暖流、背后有依靠。
汇聚各族各界“一股劲”。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协会等踊跃捐款捐物,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许许多多志愿者遍布城乡角落,真情参与、倾力投入这场抗震救灾的接力赛。各族群众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不分职业,情系积石山县,心牵受灾群众,与灾区群众患难与共,在大灾大难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血脉真情得到淋漓尽致展现。州内先后有80多家餐饮企业,连夜准备简易炉灶、面粉、牛肉等物资赶赴灾区,为群众免费提供饭菜。出生于东乡县的马忠明带着“筷上瘾”团队,满载1000斤牛肉、300袋面粉连夜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大河家镇,3个摊点、整整9天,做了5万多碗牛肉面;广河县青联委员、兴达集团负责人马彬组织员工,在大河家镇大河村设立临时拉面摊,从12月19日上午9点到20日下午5点,共做了11000多碗爱心牛肉面,让受灾群众在第二天清晨就吃上了热乎乎的饭……积石山县各宗教活动场所、宗教团体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自觉暂停宗教活动、参与抗震救灾,协助开展宗教活动场所受损摸排,帮助信教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展现了风雨同舟、携手同行的家国情怀。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过渡安置中巩固了民族团结和谐局面
抢险救援任务完成后,12241户59236名群众安置在231个集中安置点的13218间板房中。州县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激发调动群众“主人翁”意识,持续加强管理、优化服务、丰富载体、创新方式,创造了安定和谐、团结友爱的良好生活环境。
在解决群众诉求中暖民心。始终从广大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需求出发,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全力以赴解民忧、纾民困。积石山县探索推行过渡安置点管理“1234”工作法,制定工作规范,完善线上调度和线下跟进两种模式,健全入户走访、问题处理、工作纪实三项机制,建强下沉干部、乡村干部、党员先锋、专业人才四支力量,用心用情服务安置群众。集中安置点按照“五通”、“六有”标准,全部实现通电、通水、通暖、通网、通厕,确保受灾群众有热饭、有被褥、有保暖衣物、有干净水、有安全保障、有医疗服务,成立临时党支部、村民自治小组,警务室、卫生室、物资储备分发站、消防站、环境卫生整治室、困难诉求反映受理室、文化室、心理疏导室、志愿者服务站一应俱全,许多安置点配套了淋浴室,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生活需求。党员干部驻点包抓、公安干警轮岗值守、应急队伍常态排查、医疗人员跟进服务、教师团队帮扶支教,逐户建立、动态运转“一户一台账”,有效化解安全风险、调处矛盾纠纷、提供公共服务,努力让安置点群众住得放心、过得舒心。迅速印发《关于在积石山6.2级地震过渡性安置和恢复生产生活中强化群众主体地位组织开展自救互救的实施方案》,引导群众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觉保持环境卫生整洁,主动开展邻里互帮互助,积极维护团结和谐关系,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各族群众和睦相处。着眼促进安置群众尽快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组织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37万人次,举办“洮黄石榴籽·齐心助重建”红石榴就业招聘会等各类招聘活动23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65万个。今年上半年,积石山县务工人员8.13万人,其中脱贫及监测劳动力3.64万人,创劳务收入14.15亿元。
在传递真情关爱中强信心。注重宣传教育,坚持文化浸润,扎实开展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向受灾群众广泛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灾后重建政策,帮助各族群众战胜心理恐惧、走出地震阴霾,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坚定建设家园的信心。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各集中安置点悬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横幅、张贴民族团结进步挂历,在春节期间举办“送福字、送春联”、2024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情暖积石山”、“石榴杯·陇原民族情 文化惠民行”等文艺活动,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些活动的深入开展,在潜移默化中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润物无声中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不断激励中凝聚了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精神力量。
在促进深度融合中聚人心。在过渡安置阶段,我们就突出“融”的导向,体现“和”的理念,下功夫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群众不分民族、不分村落,在安置点嵌入式居住,胡林家乡高关村毛家社安置点居住了高关村、左家村、山庄村的70户群众,大河家镇四堡子村安置点居住了大河社区、四堡子村的175户居民,各族群众交流频繁、往来密切、团结互助,形成了共居共融的和谐局面。积极发挥体育运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在胡林家乡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首届和美乡村“石榴杯”篮球邀请赛,在集中安置点开展为期4天、8场次、3000余人参加的趣味运动会,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平台,以体育竞技的激情助推群众对灾后重建的信心。组织750多名返乡大学生、对接联系省内22支高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队,开展爱心捐赠、义诊、理发等便民服务活动,充分展现了民族团结进步中的青春力量。
在抓好学生教育中铸同心。从教育入手、从孩子抓起,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积极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建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班会、黑板报、微信公众号、手抄报等,组织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进步、文明礼貌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意识。西北师范大学在积石山县民族中学、移民中学、城西小学、和谐幼儿园4所学校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先后组织439名灾区青少年到省内外参加研学活动,引导广大教师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道理、情理、事理,从小在孩子们的心田深深播下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种子。
感恩奋进、自强不息——在灾后重建中凝聚了共建家园磅礴力量
当前,灾后恢复重建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原址重建、集中安置点、学校医院等项目加快建设,一栋栋崭新的房屋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干部群众满怀信心、充满希望。州县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引导各族群众更加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
贯穿“感恩”这一主题。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深入推进,及时将群众工作重点从政策宣传转向感恩教育宣传。以积石山县为重点,在全州八县市部署开展感恩教育,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通过开展“小板凳”集中宣讲、邻里“一家亲”宣传教育、“红石榴”公益服务、群众观摩、“红黑榜”示范评选和讲好中小学“开学第一课”、灾后重建“小故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各族群众听到党的“好声音”,了解党的好政策,进一步增强对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恩之心、对社会各界的感激之情、对各级干部的信任支持,激发自觉投身灾后恢复重建的内生动力。
突出“群众”这一主体。最大限度调动各族群众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靠群众力量,集聚群众智慧,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有力有效进行。柳沟乡张郭家村在地震发生后不久,积极发动群众主动开展拆危排危,组织本村青壮年组建自救队伍,不等不靠、自己动手、互帮互助,迅速收集整理能够二次利用的建筑材料,主动排危除险。胡林家乡第一时间在各村、各安置点分片召开村民知情大会,与群众共同探讨协商如何更好进行房屋维修加固和原址重建,许多村民自发地在村社微信群发送建材供应商、施工企业联系方式,为更多群众提供信息。广大宗教界人士自觉听党话、跟党走,团结信教群众把心思和精力投入到生产自救和灾后恢复重建中,积极参与安置政策宣传、群众情绪疏导、动员搬迁群众签订安置协议等工作,发挥了宗教界积极作用。
体现“融合”这一理念。长期以来,积石山县各族群众大杂居、小聚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分布格局。在灾后恢复重建特别是集中安置点建设中,坚持把“互嵌式”理念贯穿其中,不断优化布局社区结构,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因点施策,充分考虑受灾乡镇和村落的民族结构特征,科学设计互嵌式架构,注重建筑外观风貌,在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中深度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规划设置民族团结宣传栏、“红石榴”景观小品,努力将13个集中安置点打造成不同类型的“互嵌式”示范小区,推动各族群众深层次交往交流交融。
树立“和美”这一导向。注重将灾后恢复重建与和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发挥政府作用,引导管控群众原址重建、集中安置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整体风貌,做到协调一致、美观大方。在集中安置点规划建设中,根据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结合原有村庄脉络和自然肌理,打造组团式空间布局、台塬式乡村风貌。特别是基于全国95%的保安族群众聚居在积石山县的实际,规划设计了以黄色和棕黄色为主色调、融入木雕砖雕特点、体现保安族文化特色的院落,更好增强群众的归属感、融入感。积极推进刘集乡团结村灾后重建、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三位一体”和美乡村建设,加快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生态宜居、团结和谐的灾后重建融合发展样板区、集中安置民族融合示范区,引导各族群众和谐共居、和睦相处。
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以灾后重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抢抓叠加汇集的重大机遇,用足用好各类扶持政策,最大限度释放灾后恢复重建效应,全力以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推动城乡面貌提档升级。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推进乡村振兴、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庄清洁“三项行动”,编制发展类村庄规划113个,累计打造乡村建设示范村57个。深入实施市政基础设施、管网改造等项目,以园林化、公园化理念提升城镇品位,为广大群众营造宜居宜业、舒适和美的生活环境。
推动项目建设提速进位。在国家、省上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帮助下,州县主动作为、积极谋划,积石山县实施6大类251项总投资135.22亿元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今年计划开工的195项,已开工159项、开工率81.5%,125个国债项目已全部开工。今年上半年,积石山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2.3%,增速位居全州第一。深入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今年以来积石山县新签约项目24个、签约资金24.49亿元,实施省外项目到位资金2.7亿元、同比增长162.14%,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推动农业产业提规促优。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大力实施农业产业项目,推动产业结构深入调整、产业体系重构重塑。通过“一圈一棚一股一贷一岗”的扶持方式,覆盖13个集中安置点8758户搬迁群众的后续产业发展。目前,大河家镇陈家村千头牛万只羊繁育中心正式投入生产运营,已入栏600头西门塔尔母牛、6118只良种母羊;100座日光温室已达到种植条件,其中15座已栽植西葫芦、黄瓜等菜苗30000余株,能够实现年内蔬菜上市一茬、牛羊出栏一批的目标。提升改造7985户受灾养殖户圈舍,扶持发展牛羊养殖等特色农业,持续增加群众收入。
推动民生保障提标扩面。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以来积石山县各类民生支出39.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90.2%。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5.3元、同比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0.2元、同比增长4.6%。突出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特别是因地震灾害致贫返贫农户动态监测,制定落实群众增收27条措施和50项到户补助政策,累计消除风险1627户7629人。加快教育、卫生新建及维修加固项目进度,确保满足集中安置点群众上学、就医需求。扎实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目前3125名干部与3810名关爱对象结对,累计走访探视2.04万人次、帮办实事1166件,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推动生态保护提质增效。牢牢把握积石山县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围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核心任务,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地质隐患灾害点治理,大力实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流域治理、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等重点项目,持之以恒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健全完善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守护好各族群众赖以生存的“绿水青山”。今年以来,积石山县四个集中式农村饮用水源地和省控断面(大河家黄河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完成河道治理26.6公里,实现了一河绿水出积石山。
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做好群众工作是前提基础、共享重建成果是关键所在。临夏州、积石山县将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贯穿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全力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全面胜利,努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样板,让“石榴花”在积石大地常盛常开、娇艳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