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绘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来源:民族日报 发布时间:2025-06-30
字号:
收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绘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马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象阐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本质特征。在甘肃临夏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团结故事,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从积石山治水的古老传说到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响,从抗震救灾的全民同心到乡村振兴的携手奋进,临夏各族群众用行动诠释着 “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 的共同体理念,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鲜活力量。

  一、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五十六个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

  从历史实践看,大禹“导河积石” 时联合羌、戎各族治水的壮举,早将团结基因刻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上,藏族同胞以马易茶、汉族商人贩运布匹、回族群众牵线搭桥,不同语言、习俗的民族在互信互尊中共创繁荣,印证了 “中华民族共同体” 绝非抽象概念,而是根植于历史深处的客观存在。这些历史场景,不仅是民族交往的见证,更是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呈现。

  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体现为面对灾难时的守望相助。2023 年积石山县 6.2 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力量星夜驰援:新疆棉农送来棉被、福建企业捐赠钢材、内蒙古牧民赶运牛羊,临夏 80 多家餐饮企业昼夜赶制 6 万余碗牛肉面送往灾区,四川救援队中汉、藏、彝族队员不顾高原反应搭建帐篷时,“四个与共” 的共同体理念便有了最鲜活的注脚。这种共同体意识,既是对 “有国才有家” 的朴素认知,更是对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自觉践行 —— 唯有夯实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五个认同”,才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基稳固。

  二、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

  (一)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积石山地震灾后重建的奇迹证明,单靠一个民族的力量难以抵御天灾,唯有五十六个民族如石榴籽般抱团,才能构筑起守护幸福的坚实屏障。从新疆棉田到福建工厂,从内蒙古牧场到临夏乡村,各民族在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互补互助,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制度优势。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足迹印证: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是保障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选择。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翻开历史长卷,凡是民族大团结的时期,必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时代。唐代长安,突厥将领戍卫城池、波斯商人往来贸易、吐蕃贵族研习汉文化,十几种语言在街头回响,成就“万邦来朝” 的盛世;反之,近代中国因一盘散沙遭列强欺凌。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 56 个民族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创新中协同发力。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深刻揭示了民族团结与国家发展的内在逻辑。

  (三)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现实需要

  临夏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互赏、生活中的互助,正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写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为这种民族关系加固堤坝。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越走越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共同体格局日益稳固。

  (四)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支撑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基础性事业。临夏脱贫攻坚实践印证了:唯有各族群众树立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党的民族政策才能落地生根。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生态保护到社会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同黏合剂,将各民族智慧凝聚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党的民族工作在实践中的成效,充分体现了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支撑作用。

  三、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以尊重包容守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各民族文化如同园圃中不同的花卉,唯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绽放满园芬芳。在认知互鉴中破除偏见,让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成为社会共识。尊重文化多样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二)以文化交融铸牢精神纽带

  文化是共同体的根脉。临夏应推动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互融共生—— 如将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与民族民俗文化结合,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让各族群众在共享文化成果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文化交融能够凝聚精神力量,增强民族认同感。

  (三)以共同发展夯实物质基础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问题的关键。临夏需依托特色农业、畜牧业、旅游业等优势产业,鼓励各民族群众参与产业链各环节。临夏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正是各族群众协同奋斗的成果,未来更需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推动资源共享、技术互通、市场共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民族,使“团结致富” 成为最生动的实践范例。

  (四)以交往交流增进情感认同

  日常生活中的密切往来,是培育共同体意识的土壤。临夏可组织各族群众共办节庆、同参志愿、齐搞文体拉近距离。在语言互通、习俗互学中使共同体意识融入衣食住行、渗入人心人脑。日常交往交流能够增进民族情感,让共同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五)以爱国情怀凝聚奋斗力量

  国家是各民族的共同家园。培育爱国情怀,需从娃娃抓起:通过讲述戍边英雄故事、传唱爱国歌曲、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让“我是中国人” 的身份认同深深扎根。同时,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言行,像守护家庭般守护国家统一。爱国情怀是凝聚各民族奋斗力量的核心,能够让各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努力。

  从积石山的古老传说到新时代的发展蓝图,临夏各族群众用千年实践证明:团结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幸福之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唯有五十六个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让中华文明的光芒更加璀璨,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既是历史的深刻启示,更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需要各族儿女携手同心,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X

温馨提示:

临夏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实行统一身份认证,州政府网站身份认证工作依托甘肃省政务服务网完成。网民注册成功,并通过身份认证后,可在全省政府网站实现“一网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