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夏州“十四五”促进就业和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临夏州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0-02
字号:
收藏

临州办发〔2022〕83号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临夏州“十四五”促进就业和人才

发展规划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省属在临各单位

    现将《临夏州“十四五”促进就业和人才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928

 

 

临夏州“十四五”促进就业和人才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节点,也是我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发展的基石,促进就业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之首,实现更加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对稳定经济、协同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幸福美好新临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和人才发展工作,努力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分就业、人才队伍等重要支撑,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期间就业和人才工作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省州决策部署,始终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六稳”“六保”的重中之重,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围绕大局尽职责、改革创新增效能、紧盯民生强服务、转变作风提素质工作要求,坚持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联动、创造岗位和稳定岗位并重,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创业环境持续改善,就业质量稳步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为我州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临夏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就业和人才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州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3.8万人,完成规划目标任务12.5万人的110%,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规划目标任务4%以内;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58.83万人,完成规划目标任务252.5万人的102.5%;创劳务收入451.59亿元,完成规划目标任务446.8亿元的101.1%,人才总量较“十二五”期间增长20.5%。

图1  “十三五”期间规划目标任务完成图

一、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显著

认真落实国家、省、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围绕就业促脱贫,全面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困难群体就业工作,全州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出台创业就业激励政策

根据就业工作实际,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并将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纳入考核体系,每年对县(市)、乡镇(街道)领导班子进行考核,切实加强了对就业创业工作的组织保障,为开展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做好重点群体就业

扎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等为主的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累计选拔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人员746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及人才引进紧缺专业人员4541名;引导高校毕业生进企业服务2219名,其中临夏州自主招聘1193人;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10000多个,登记15200余条求职信息。以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民营企业招聘服务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服务周、进校园活动为载体,累计举办招聘会41场(次),参与现场招聘单位200多家(次),入场人数累计达6000余人(次),利用高校毕业生网上登记平台,完成了22277名高校毕业生注册报到。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3486户,登记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2670人,帮助1839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帮助1218名就业困难人员享受相应政策,认定零就业家庭459户,帮助363户零就业家庭中421人实现就业,企业招用655名登记认定的困难人员就业。

表1  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表

专栏1 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名称

主要内容

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

累计选拔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人员746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及人才引进紧缺专业人员4541名;引导高校毕业生进企业服务2219名,其中临夏州自主招聘1193人,利用高校毕业生网上登记平台,完成了22277名高校毕业生注册报到。

提供就业信息方面

累计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10000多个,登记15200余条求职信息。以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民营企业招聘服务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服务周、进校园活动为载体,累计举办招聘会41场(次),参与现场招聘单位200多家(次),入场人数累计达6000余人(次),利用高校毕业生网上登记平台,完成了22277名高校毕业生注册报到。

困难人员就业方面

累计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3486户,登记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2670人,帮助1839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帮助就业1218名困难人员享受相应政策,认定零就业家庭459户,帮助363户零就业家庭中421人实现就业,企业招用655名登记认定的困难人员就业。

三)深入实施创业推动工程

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注重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加大创业培训项目实施力度,做好创业服务工作。加快发展众创空间,依托大学生示范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载体,为高校毕业生搭建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切实发挥好创业担保贷款的作用,为创业人员创业创新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全面推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按照国家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方案,实现“一照一码”,推动“一址多照”。高度重视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意见》,明确了创业担保贷款发放流程、人员范围、扶持项目、部门责任。“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州创业担保贷款个人部分发放81100笔,小微企业发放42笔,共计金额73.93亿元。创业担保贷款工作的进一步加强,激发了全州城乡居民和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的动力,有效提高了小微企业吸纳带动就业人员的积极性,为促进我州富民增收产业稳步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联合积极申报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共争取我州5家企业为省级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落实省级就业扶持资金300万元。创建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县,为临夏县每年争取创业补助资金约200万元,打造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

表2  创业扶持工作表

专栏2 创业扶持工作

名称

主要内容

创业平台方面

加大创业培训项目实施力度,做好创业服务工作。加快发展众创空间,依托大学生示范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载体,为高校毕业生搭建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平台。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全面推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按照国家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方案,实现“一照一码”,推动“一址多照”。

创业担保贷款方面

高度重视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创业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明确创业担保贷款发放流程、人员范围、扶持项目、部门责任。切实发挥好创业担保贷款的作用,为创业人员创业创新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取得成果方面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州共完成创业担保贷款个人部分发放81100笔,小微企业发放42笔,共计金额73.93亿元。我州5家企业为省级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落实省级就业扶持资金300万元。创建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县,打造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

(四)扎实搞好失业动态监测和失业预警工作

按照省人社厅要求,对我州失业动态监测企业样本进行优化调整,把部分不具代表性的企业样本进行置换,将享受稳岗补贴、用工较多的企业全部纳入监测范围,督促各监管企业按时在系统内对人员变动情况进行上报,认真审核动态监测数据后上报省厅,认真分析数据,按时上报季度监测情况和失业预警报告,全面完成失业动态监测和失业预警工作任务。

(五)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取得新突破

紧紧围绕精准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双创”培训任务,成立了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工作调研督查办公室,按照培训对象精准、培训内容精准、培训项目精准、培训效果精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积极落实培训项目和资金,技能培训实现了新的突破。规划实施以来,全州共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46104人,占规划目标任务36000人的406%;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181965人,占规划目标任务86600人的210%,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98402人,占规划目标任务59211人的166%;完成农村致富带头人示范培训18600人,占培训任务18100人的103.3%;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7579人,占培训任务3922人的193.2%;完成双创培训937人,其中商务阿语翻译人才150人,旅游管理导游人才200人,清真餐饮170人。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将贫困家庭子女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资助范围,将就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提高到300-1200元,创业培训补贴标准提高到1300元。


图2  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完成表

 

 

二、劳务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紧紧围绕“到2020年劳务收入突破100亿元”的奋斗目标,以精准扶贫转移就业脱贫一批为总要求,抓培训、拓基地、创品牌、促增收,全方位推进劳务产业发展,劳务培训、劳务输转、基地建设、中介培育等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州人社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劳务收入达到101亿,提前一年完成了劳务收入突破100亿大关的目标。充分发挥并广泛宣传临夏人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的优良品质和“反季节务工”“夫妻工”等特色务工优势,强化东南沿海劳务基地务工人员管理,着力提升“临夏劳务”的“口碑”和知晓度,通过多年努力,“临夏劳务”已经在长三角地区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在“临夏劳务”品牌的影响下,有些劳务基地的政府如江苏南通市政府由领导带队到我州对接劳务事宜,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劳务培训输转规模;有些劳务基地的企业如浙江嘉兴闻泰通讯有限公司对临夏籍务工人员制定了专项用工需求,确定“裁员不裁临夏员工”的用工原则。

(一)组织保障进一步强化

州委、州政府把劳务产业确定为全州三个百亿元产业之一,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富民产业培育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若干政策规定》、《关于到2020年实现劳务收入突破100亿元目标的实施方案》,召开了全州劳务产业发展会议、全州贫困带片乡镇劳务工作培训会等会议,从工作制度、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方面,为推动劳务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全州人社系统坚持“抓培训、拓基地、创品牌、促增收”的劳务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劳务工作。通过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主题活动,及时为求职者提供稳定可靠的就业岗位信息。

(二)劳务输转的区域和范围不断扩大

以稳西部、拓东部为工作方向,积极拓展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前景好、信誉度高、收入稳定的劳务基地,组织城乡剩余劳动力持续向高收入地区转移。先后与新疆阿拉尔市、江苏高邮市、浙江嘉兴市、福建厦门市、江西南昌市和新郑富士康集团等省市就业机构(企业)开展劳务对接,签订了人力资源协作协议,有序输转我州劳动力到协议基地就业,新建千人以上的劳务基地5个。着力发挥市场要素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扶持壮大劳务派遣公司、劳务中介机构、劳务带头人队伍和劳务经纪人等中介机构。目前我州注册运营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达91家,其中有4家人力资源机构年输转人数超过4000人。全州劳务经纪人达376人,其中带动1000人以上就业的有3人。

(三)劳务产业竞争力逐步提升

坚持通过劳务品牌占市场、增收入,重点扶持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优势工种,通过细化品牌选择,强化特色培训,深化营销宣传,培育了“高山手抓师”“甘康焊工”“古枹罕砖雕匠”等一批劳务品牌,深受市场欢迎。同时,充分宣传临夏人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的优良品质和“反季节务工”“夫妻工”等特色务工优势,不断深化区域合作,进一步提升“临夏劳务”这一品牌的口碑和知晓度。劳务输出具有投资少、来钱快、效益高等特点,是名副其实的“无烟工业”,劳务产业已成为我州农民增收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和“铁杆庄稼”。

(四)与厦门劳务协作力度不断加大

成立临夏州驻厦门劳务工作站,加强与厦门市及各区的联系对接,共同落实东西劳务协作目标任务,共同推进脱贫攻坚任务。在两地党政联席会议的推动下,建立两地人社部门不定期联系对接机制,积极协调解决培训输转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在考察对接基础上,2019年成功举办甘肃省东西部劳务协作劳动用工专场招聘会,邀请厦门、福州等40多个帮扶协作地区人社部门及省内外323家企业参加招聘会,推动全州务工人员在厦门有序就业。为全面、准确、及时跟进两地人力资源培训输转工作,邀请厦门市人社部门有关负责人到州劳务办挂职任副主任,专门协调推进各项协作内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期完成。全州各级人社部门积极与厦门市各县区人社部门深入对接,确立厦门市每年支持临夏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临夏州输转1500人到厦门市就业的目标,每年培训输转任务均全面完成。

三、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认真贯彻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紧密结合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实施重点人才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全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人才规模不断壮大

全州事业单位现有各类正式在册专业技术人才37161人,其中:女性17465人、占47%,中共党员11300人、占30%,少数民族14922人、占40.2%。



图3  专业技术人才男女比例表


图4  专业技术人才党员比例表


图5  专业技术人才民族比例表

 

(二)整体素质逐步提高

现有专业技术人才中,硕士及以上578人、占1.6%,大学本科19947人、占53.7%,大学专科13886人、占37.4%,中专及以下2750人、占7.1%。高级职称6709人、占18.1%,中级职称11644人、占31.3%,初级职称18808人、占50.3%。


图6  专业技术人才学历情况表


图7  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情况表

年龄结构持续优化

35岁及以下15245人、占42.36%,36岁至40岁8211人、占22.81%,41岁至45岁5277人,占14.66%;46岁至50岁3695人,占10.27%;51岁至54岁2309人,占6.42%;55岁至59岁1254人、占3.48%。

 


图8  专业技术人才年龄情况表

(四)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加大

制定出台《临夏州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积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和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校毕业生到临夏就业创业,共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013名。

(五)积极实施高层次人才项目

全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3人,甘肃省优秀专家1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3人,享受甘肃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津贴15人,州级拔尖人才100人。

(六)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逐渐形成,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实现人员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七)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环境日益改善

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发展总体措施和办法。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各级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结对联系帮扶,关心关爱人才成长发展。


           
第二章 “十四五”就业和人才工作形势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必须深刻认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的挑战,开创全州就业和人才工作发展新局面。

一、有利条件

国家和省上对促进就业和人才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将为临夏州扩大就业和加强人才队伍带来新机遇。

(一)促进就业的系列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

为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国家和省上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大力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的通知》等政策措施,激励更多返乡下乡本乡人员开展创业创新,促进乡村就业创业规模水平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繁荣发展,创造岗位,吸纳就业。稳定就业、促进消费、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政策措施接连推出,将不断激发创业创新带动就业潜能,促进就业能力提升。每年稳定组织输转50万人以上的务工人员,并加强跟踪服务,提升了转移就业的稳定性。支持灵活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全面完成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任务,不断优化有利于恢复和稳定就业的政策环境。

(二)经济恢复发展为促进就业带来新机遇

疫情对传统消费和产业造成了较大冲击,但压力之下也蕴含潜力和机遇。新产业、新业态带来新就业岗位。以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为支撑的“宅经济”“不见面”业态呈现出强大潜力和良好发展势头。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我州积极组织各类行业、企业复工复产,经济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经济增长能有效刺激劳动力市场,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协调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更多新的就业增长点,新产业、新业态为促进就业带来了新机遇,为促进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国家省州重大发展战略为促进就业提供新支撑

为稳定经济运行,构建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国家和省上先后出台新基建、新型城镇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双循环等重大发展战略,从宏观政策层面加大劳动力需求,倒逼就业岗位创造,使贫困人口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农民工、复合型产业人才通过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发展生态产业,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就业拓展新空间。

(四)打造“技能甘肃”为促进就业创造新抓手

教育部印发《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将建立中高纵向贯通的职业学校体系,力争通过职业教育拓展各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同时,大力培育线上零售、在线教育、网络培训等功能性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等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或吸纳农民工较多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这将为我州劳动力提高就业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五)引才用才育才机制进一步完善

州委、州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充分发掘人才在全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创新作用,将人才引进、人才选拔任用、人才培育等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来推动,先后制定出台《临夏州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临夏州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支持激励人才发展的政策,近年来人才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成就,人才引进、使用等均有大幅提升。同时,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六)全州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急需人才支撑

未来五年,是我州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特别是“十四五”期间,我州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大批新的重大建设项目将启动实施。同时,我州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节点城市,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州人才队伍的骨干,在未来建设与发展中将发挥核心支撑作用,承载助推“发展方式转型”的艰巨任务。科学规划和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工作,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二、制约因素

“十四五”时期,全州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并将成为主要矛盾,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依然严峻,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环境亟需改善,人才队伍后备力量不足,竞争激励机制不完善。就业与人才工作形势面临更多新问题、新挑战。

(一)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提供充足就业岗位能力有限

当前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增长速度换挡期,再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经济发展不充分,劳动力、土地、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市场主体活力还需充分激发,加之州内大型用工企业少,各行业领域创造就业岗位有限,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导致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部分行业企业面临较大的生产经营压力,劳动者面临待岗、失业、收入减少等风险,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传导到劳动关系领域,劳动关系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将处于多发期和凸显期。

(二)结构性短缺不适应创新驱动战略发展要求

我州劳动年龄人口总体呈现出波动下降态势,劳动力逐渐趋于大龄化,加之技术装备进步带来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同时,市场对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增强。但目前我州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技能人才总量不足,人才供需矛盾特别是“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的结构性矛盾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劳动力总量相对剩余,但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偏少。

(三)存在人才发展障碍

1.环境障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对人才的价值认识还不到位。用人主体人才观念不强,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还未完全破除,人才缺乏发展的空间。同时由于利益分配形式单一,影响了人才与用人主体的融合,阻碍了人才最大潜能的发挥。

2.体制障碍

当前全州事业单位控编控岗,造成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后备力量明显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在职务晋升上,还未真正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竞争激励机制,人才队伍缺乏生机和活力。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壁垒,人才在城乡之间、行业部门之间流动难,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程度还比较低,人才的使用效率还不高。

3.经济障碍

由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剔除政府补贴因素,同岗位的人在不同区域,城市和农村的工资收入就有很大差异,并且在交通、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较为欠缺,州内现有人才流失严重。

4.政府人才资金投入不足

临夏属于“三州三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近年来,我州虽然努力克服财力不足的困难,逐年加大人才资金投入,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人才资金总量远远不足。特别是在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方面,工作待遇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同时因资金投入限制,人才培训培养不够,影响现有各类人才的开发利用。

总的来看,“十四五”时期,全州就业形势和人才队伍将保持基本稳定、持续壮大态势,但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难度加大,结构性失业风险增加,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环境亟需改善,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加大,就业和人才工作形势仍面临更多新问题、新挑战。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国家和省上关于“十四五”就业促进工作的规划,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将促进就业创业和人才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着力创新就业工作体制机制,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强化各类政策协同机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就业形势综合监测机制,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全州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加强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组织部门的牵头抓总作用和相关部门职能作用,推进人才工作协调发展,形成各级党委政府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发展格局。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结合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持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健全机制,加快消除制度性、体制性障碍,不断加大促进就业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进一步提高全州基本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创贷支持等多种举措支持中小微等各类企业发展,稳定和扩大就业总量。

)坚持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建立就业优先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工作机制,积极扶持就业新形态,不断拓展就业新空间;密切关注全州就业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进全州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坚持就业规模与就业结构并重

充分发挥临夏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加大援企稳岗等工作力度,持续扩大就业规模;从区域、行业、人群分化的实际出发,聚焦关键环节,抓住主要矛盾,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着力解决日益突出的结构性就业矛盾。

)坚持突出重点与公平普惠结合

突出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稳定就业基本盘。不断完善公平普惠的政策制度,维护劳动者提升自身素质、参与就业创业的平等权利,营造公平就业创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

(六)坚持人才开发培养使用相统筹

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发现和使用的体制机制,盘活用好现有人才,开发实用人才,健全完善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搭建人才创业发展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使用,科学配置各类人才,努力营造人才愿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优化就业结构,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州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4.5万人左右,建成一支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的支撑和引领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一)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力争到2025年,全州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以上,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累计达到2万人。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5年累计输转城乡劳动力250万人次以上,其中脱贫劳动力100万人次左右,全州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到1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0%以上,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二)就业结构更加优化

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持续稳定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和退役军人就业基本盘,把小微企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引领产业转型发展、吸纳就业的重要引擎。新产业、新业态就业人员总量大幅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较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

(三)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构建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深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攻坚战,实现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成长劳动力等各类有意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实现更高质量、更加体面和更高报酬的就业,就业获得感、安全感、公平感、幸福感明显提高。五年累计培训劳动力50万人次以上。

(四)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全面提高

加快搭建一批创新创业基地、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等“双创”载体。市场化、专业化众创空间等平台功能不断拓展,能力显著提升。创业创新支持政策全面落实,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明显提升,实现创新、创业、就业良性循环,创业带动城乡就业人数达到3万人左右。

(五)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就业服务机构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整合加强,覆盖城乡的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方式更加精准、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服务水平、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劳动用工管理更加规范,工资收入合理增长,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六)人才队伍建设更趋合理

围绕十大生态产业、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等重点产业和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着力稳定用好现有人才,吸引集聚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储备青年骨干人才,建成一支引领我州现代化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形成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支持创业、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各类人才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七)人才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科学化、社会化、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机制,破除人才评价障碍,突出品德、能力、业绩、贡献导向,建立健全以岗位业绩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制度。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建立人才评价绿色通道,加大对长期扎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的专业技术人才关心关爱,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坚持就业优先,积极扩大就业容量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顺应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要求,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推动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一)保持经济就业良性互动

对标建设幸福美好新临夏、开创富民兴临新局面的工作要求,不断加强就业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联动,合理制定经济增速预期目标,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就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金融、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的相互衔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下限。在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发展规划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带动多样化高质量就业,实现经济稳定发展与就业质量提升、收入持续增长良性循环。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等新兴产业的同时,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

(二)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供给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稳定增加就业容量。抢抓全州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机遇,结合全州“五个区”建设、五个“百亿级”产业打造等重点项目,促进大项目引导就业,实现以项目带动就业、以就业为在建项目提供用工服务双赢。充分发挥投资项目拉动就业效应,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围绕全州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工程项目和“五个十项目集中突破行动”等重大项目,不断扩大就业吸纳规模。推动全州重大项目建设优先吸纳脱贫劳动力,推动全州重大项目建设优先吸纳脱贫劳动力,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等工作,帮助解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问题,进一步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放的劳务报酬可参照当前以工代赈中央投资项目的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即不低于中央投资的15%)。

(三)发挥中小微企业就业“主力军”作用

全力将临夏州打造为民营经济发展的繁荣区,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发展,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坚持“非禁即入”,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发展环境和社会环境,积极扶持个体工商户升级为小微企业,壮大中小微企业数量规模,发挥中小微企业在稳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就业韧性。落实和优化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的减税降费政策,支持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促进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带动更多就业。更好发挥州县(市)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二、突出重点群体,切实稳定就业基本盘

坚持突出重点,加快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切实兜住民生底线。

(一)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完善援企稳岗政策体系,落实社保和培训补贴政策,激励市场主体创造更多有利于发挥高校毕业生专长和智力优势的知识技术性就业岗位,拓宽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主渠道。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稳步提高事业单位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数量,发挥“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基层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基层就业待遇,围绕社区服务、教育医疗、农业技术等人才紧缺领域开发岗位,积极争取支持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项目指标,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并全面落实补贴政策,持续稳定基层就业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落实高校毕业生服兵役资助政策。鼓励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见习岗位,吸纳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实践。落实毕业学年困难毕业生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毕业年度离校未就业实名登记、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鉴定补贴等各项就业创业政策。

(二)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强化农民工输转就业。抢抓济南-临夏东西协作机遇,综合实施“稳东扩西”、就地就近优先吸纳等措施,稳定农民工输转规模。推广应用农民工“务工二维码”,使劳动力足不出户就能获取就业信息,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用工重点地区劳务协作,实施“一站式”帮扶和“点对点”“门对门”集中送达,实现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提高输转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劳务中介,推动劳务输转市场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劳务输转质量。推进培训输转一体化,加强与蓝翔技师学院、阳光大姐等院校(公司)的跨区域劳动技能教育培训合作,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以精准培训促进有效就业。继续推进基层劳务平台建设,健全农民工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力争将岗位信息、技能培训、权益维权等就业服务延伸到村、跟踪到户、服务到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电子商务与基层劳动力就业相结合,力争打造电子商务带动就业示范基地,充分释放电子商务的就业带动作用。把支持灵活就业作为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的重要举措,坚持市场引领和政府引导并重、放开搞活和规范有序并举,顺势而为、补齐短板,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清理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强化政策服务供给,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激发劳动者创业活力和创新潜能,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全力以赴稳定就业大局。

(三)支持就地就近稳定就业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经济和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扶持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机制,利用资源互补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扩大就业规模。推动扶贫车间向乡村就业工厂转型升级,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公益性岗位政策,规范公益性岗位管理,发挥就业托底功能。

(四)多措并举促进退役军人就业

积极探索具有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特色的“权威推荐+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就业直通车模式,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社会支持相结合,保障退役军人在享受普惠性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基础上再给予特殊优待。与省内外发展前景佳、用工密集、科技含量高、劳动报酬好的重点行业、大型企业开展就业合作,继续做好向新疆人社、公安等部门定向、精准推荐退役军人就业。加强教育培训,提升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能力,不断健全教育培训体系,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加大退役军人就业支持力度,适当放宽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招录退役军人的条件,通过专场招聘、企业招聘等方式,促进多渠道就业。强化创业扶持,创建孵化基地,提供创业服务,加大创业支持。

(五)切实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

完善就业困难人员档案,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登记失业人员,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实施优先扶持和重点帮扶。针对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且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优先安置。对于出现的零就业家庭,主动上门开展就业援助和帮扶,确保每个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名成员尽快就业,确保实现动态消零。实施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推动落实就业困难人员、离校2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后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三、强化创业带动,积极拓展就业空间

优化创业环境,加快创业平台建设,优化政策保障和服务,聚焦重点群体创业,激发全社会支持创业、参与创业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创业带动就业能力。

(一)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取消束缚创新创业活力的行政许可事项,营造尊重创业、崇尚创业、支持创业、竞相创业的和谐创业环境,释放创新创业活力。优化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最大限度便利创新创业。统筹用好省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加大初创实体支持力度,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符合条件的群体提供场地支持、租金减免、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扶持。

(二)加快“双创”平台建设

对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进行升级改造,支持产业园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切实发挥好人力资源产业园在全州创业创新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严格按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管理制度,认真做好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考核评估工作,实现动态管理,有效发挥示范基地平台支撑作用,通过自身吸纳、孵化实体等方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积极支持建设一批高质量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等创业载体,新创建1-2个省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为创业项目落实提供宽带费、水暖电等物业费用减免,提升孵化能力,培育新增更多市场主体。

(三)积极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根据甘肃省“百千万”创业引领工程实施要求,通过开展面向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创业创新比赛和创业训练、创业论坛沙龙、金融对接、项目对接投资服务等专项活动,在全州范围内选拔培养70名创业新秀和700名新锐创客,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参与全省创业达人选拔认定。积极选拔推荐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和创业项目参加甘肃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青宁新”西北四省区就业创业大赛和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鼓励引导各类社会群体广泛参与创新创业,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四、紧盯就业增收,深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攻坚战

(一)开展全覆盖就业技能培训

按照州委、州政府“利用三年时间,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全州劳动力全部培训一遍,让每一名劳动力都变成技能型劳力,向产业工人转变转型,让每一名劳动力变成店主、老板、企业家”的工作要求,以推动形成大培训、大平台、大就业工作格局为目标,以提升培训就业质量、实现培训全覆盖为关键,坚持“对象就是任务”,因人施策、因需培训,对全州各类劳动力进行全覆盖、多样化、系统性的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实现技能培训“不落一人”。提高技能培训、输转、就业协调水平,强化技能培训等品牌建设,打造上下游融通的产业链。

(二)建立培训就业大数据云平台

以实现信息采集精准化、资源匹配科学化、在线招聘个性化、线上培训优质化、培训监管严格化、数据分析可视化为目标,搭建临夏州培训就业大数据云平台,健全完善移动端(临夏培训就业APP)和PC端(临夏培训就业大数据云平台管理系统)功能,从意愿征集、任务分配、组织实施、成效评估、跟踪服务等方面实现全流程、全方位有效监管,实现培训就业有机衔接、数据信息动态更新、服务保障精准到人。

(三)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方式

借助蓝翔技师学院资源优势,深度推进合作办学,发挥好技工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平台支撑作用,发挥好技工学校对全州劳动力培训的带动指导作用。采取岗前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以工代训等方式,丰富“线下”职业技能培训方式。发挥“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的作用,聚焦生态产业和“牛羊菜果蔬药菌花”特色产业等重点产业,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发线上培训课程。发挥技能大师等优秀高技能人才作用,开发绝招绝技、技能及工艺操作法等技能训练微课,提升线上培训效果。

五、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完善就业服务机制,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一)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

推进人力资源市场“放管服”改革,贯彻落实《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营造市场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行业自律作用,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秩序。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适时开展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预测和信息发布活动,加快推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

(二)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建立就业实名制和跟踪服务机制,加强重点企业跟踪服务和登记失业人员分级分类服务,构建精准识别、精细分类、专业指导的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建立健全用工调剂机制,推动企业间用工余缺调剂、跨地区有组织劳务输出、失业人员有组织跨地区转移就业。针对不同劳动者群体,开展各类主题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就业管理队伍能力建设,培养专业化服务人员,全方位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功能,推进就业服务项目化,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健全就业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健全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持续抓好就业常规统计,完善劳动力调查,科学分析就业形势。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制度,积极为失业人员提供线上线下就业失业登记服务。切实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根据就业失业重点指标、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宏观经济运行等变化,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和潜在风险,依据失业风险预案,有效降低失业风险。

六、激发人才活力,促进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党管人才”

坚持在党委领导下开展人才工作,将“党管人才”体现在人才工作方方面面。人才评价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破除唯学历、资历、身份等旧制,以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度为导向,注重在实践中评价人才。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全面落实事业单位人员聘用自主权,建立完善专业技术岗位竞聘制度,真正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将的激励机制。人才评价向基层一线、乡村倾斜,着力拓展基层人才发展空间。建立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形成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建立企业人才自主评价机制。

(二)积极实施高层次人才项目

加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优秀专家、“陇原青年英才”、享受甘肃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津贴、临夏州拔尖人才、临夏名中医等高层次人才推荐选拔力度,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基础研究、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倾斜支持,充分发挥人才项目人选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入实施高层次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围绕全州十大生态产业、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等重点产业和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题培训、田间讲学、技术指导、决策咨询、项目合作等各具特色的服务活动。探索建立专家服务基层长效工作机制,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专家服务基地,建立1—2个州级专家服务基地,搭建高层次人才服务基层平台。

(三)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

根据全州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和专业特点,以推进乡村振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为主要内容,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研讨班,提升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围绕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支柱产业培育,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年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人才到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深造。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来我州讲学,开展课题研究合作。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以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重点,推进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力度,争取建立1-2个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四)发掘用好现有专业技术人才

落实《临夏州人才助推产业发展“五大工程”实施意见》,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挂职、聘任、项目合作、技术咨询指导及科技特派员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充分发挥技术专长;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专业技术人才立足本职,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新产品研发;大力支持专业技术人才以知识和才能创业致富,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有偿技术咨询、服务开发等活动;鼓励和支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到乡镇、农村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农业技术承包等,为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作用创造宽松、良好的社会条件。

(五)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探索在不改变户籍、身份、社保、人事关系等前提下,通过兼职、咨询、科研和技术合作、顾问指导、技术入股、培训讲学等方式,推动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柔性流动。允许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按规定兼职兼薪、按劳取酬。鼓励退休教师、医务人员、科技人员、文化工作者等专业技术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提供有偿或者公益性志愿服务。鼓励各方面人才通过互联网远程技术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提供公益性志愿服务或者开展兼职工作。

(六)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

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加快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办法,为人才向基层流动、合理配置提供便利条件。健全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激励政策措施,加大职称、工资等政策倾斜力度,鼓励人才向基层最需要的地方流动。

(七)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

分层次、分类别对全州专业技术人才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对各类人才的年龄、文化、专业结构和行业、岗位分布状况等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全州专业技术人才信息数据库,实现人才信息共享,为科学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提供信息依据。

(八)加大人才开发培养资金投入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加大人才开发培养资金投入力度。各级财政将人才资金纳入预算,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逐年增加,切实保障人才培训培养、引进、奖励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九)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创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符合发展需要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人员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健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培训、奖惩等机制,建立事业单位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实施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创新或者在职创办企业。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监督制度,推进放权与管理无缝衔接。根据全州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继续加大专项人才的招聘力度,为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设立“绿色通道”

(十)健全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按照国家统一安排部署和省上工作要求,建立健全符合事业单位行业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正常增长机制,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水平,逐步提高我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水平。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加大绩效工资分配激励力度、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构建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薪酬体系和收入增长机制,切实提高高层次人才和科研人员聚集的事业单位工资水平。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福利制度。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工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分级分类优化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全面指导全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相关工作。

(十一)着力强化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州委、州政府对规划实施的领导和组织协调作用,把党的组织优势和政府的管理能力转化为促进就业的优势,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按照职责分工,明确实施主体及责任,加强对各部门目标责任落实和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规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和重大调整报州委、州政府审定。

2、加大扶持力度。靠实县市政府属地责任和发改、人社、教育、财政、农业农村、退役军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单位促就业责任,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产业、投资、教育等行业政策的统筹协调,形成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体系。按规定统筹各类就业资金,提高使用效率。健全就业领域投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引导各类资金在返乡入乡创业、技能培训、职业基础教育、就业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3、强化考核评估。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规划考核制度。把优化就业环境、落实就业政策、提高就业质量、扩大就业规模作为衡量促进就业工作的主要指标,把考核结果作为政绩考核、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之一。强化规划执行动态跟踪分析,实施规划执行情况的中期和最终评估,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反馈规划实施中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4、加强舆论宣传。采取政策解读、新闻发布等形式,利用各类媒体媒介多渠道、多方位广泛宣传促进就业政策措施,提高群众知晓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商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选树一批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典型经验、典型人物,挖掘一批在基层就业创业的先进典型,及时开展表扬激励,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稳定社会预期,营造创业带动就业的浓厚氛围。


       文件下载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夏州“十四五”促进就业和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pdf








X

温馨提示:

临夏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实行统一身份认证,州政府网站身份认证工作依托甘肃省政务服务网完成。网民注册成功,并通过身份认证后,可在全省政府网站实现“一网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