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夏州“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临州办发〔2022〕8号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印发临夏州“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州直及省属在临各单位:
《临夏州“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经州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第一章 基础与形势
一、“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
《临夏州“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以来,全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按照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统筹谋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取得关键进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明显见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指标全面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4项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碳减排指标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考核指标任务,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比2015分别下降4.38%、5.38%、13.22%、3.19%。临夏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均值为55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为2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324天,优良天气率为88.8%。折桥、扶河桥、洮园桥、湟水桥4个国考断面和刘家峡库心省考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均达到考核水质目标要求,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3个地下水国家考核点位水质均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9个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均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达标率为100%,各县(市)城市建成区无黑臭水体。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等任务按期完成,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州未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核辐射安全事件和环境信访群体性事件。
污染防治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认真落实国家、省州关于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制定印发《临夏州污染防治攻坚方案》《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贯彻意见》,聚焦重点问题、关键领域及薄弱环节,强化工作调度、督办及考核,统筹推进重点任务落实,推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2018年以来推动4个省级工业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和提质增效,指导督促园区规范发展;累计完成34家涉气“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和46家重点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关停拆除45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砖瓦企业,督促135家砖瓦企业全部完成污染达标治理;建成11个一级煤炭集中交易市场,配套建设219个乡镇二级配送网点,2018年以来共淘汰燃煤锅炉、茶水炉等各类燃煤设施1027台913.26蒸吨,全面完成20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提标改造任务,完成土炕、土灶、小煤炉清洁能源改造11.07万户;共报废各类机动车55256辆,摸底排查的1916辆非道路移动机械完成编码登记,在临夏市城区主要入口(迎宾大道建材厂路段、G213国道路段、折达公路口)建成3套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及黑烟车抓拍系统和遥感监测平台,实现国家省州三级联网。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开展了县级及以上、“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环境违法问题及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县级及以上水源地排查问题均已整改到位;全州35个(2个地级、7个县级、26个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完成批复划定,其中32个已完成规范化建设;临夏经济开发区、广河经济开发区、东乡经济开发区、永靖工业园区等四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均已建成投运,同时安装了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进行了联网实现了废水稳定达标排放;新建改造污水管网501.889公里,8县(市)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均稳定达标运行,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广河县三甲集镇、临夏县土桥镇等10个重点建制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均建成投运,临夏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完成全州47个加油站双层罐防渗改造任务;全州10座码头和1座船舶检验起泊设施全部建设完成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完成土门关省级水质自动监测站、永靖县刘家峡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以及折桥、扶河桥2个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自动连续在线监测;完成了黄河及一级支流大夏河、洮河、湟水河两岸1公里范围内,二级支流两岸0.5公里范围内入河排口的现场排查工作,共排查出各类排口711个,全面完成了具备监测条件344个排口的监测工作;争取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1.92亿元,实施了刘家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积极谋划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水污染防治项目14个,正在申请纳入中央水污染防治项目库。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完成全州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对8家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完成检测化验并上报省厅;积极开展污染地块和疑似污染地块排查工作,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完成了永靖县西河镇陈家湾村原铅锌冶炼厂旧址场地土壤污染修复治理项目,并通过评估验收;对发现的中天化工和力兴钛业2块疑似污染地块,已要求企业完成了企业用地土壤污染调查;全州未发现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扎实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2019年以来,全州累计整治省全域办无人机航拍取证系统反馈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9324处。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16年以来对200多个建设项目开展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从源头上杜绝高耗能、高排放、产能过剩项目建设,节能审查效果明显,促进了全州生产总值节能控制目标顺利实现。在制定实施全州工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时,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实行严格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全州立项备案的工业类项目中无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严格淘汰关闭落后产能,对永靖县同盛化工有限公司氯化钡生产线、永靖县建丰冶炼有限公司玻璃丝生产线依法采取强制关停;对永靖县顺发冶金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企业碳化硅生产线申报淘汰落后产能补助资金,并全部拆除。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稳步实施。“十三五”期间,结合全州拆危排危、村镇绿化、庭院硬化等工作,以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风貌革命”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全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清洁村庄540个,打造森林乡村8个,完成改厕115322座,全州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30%以上。通过实施“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过腹发酵还田”技术推广示范点建设,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221.51万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实现化肥使用量负增长的目标。大力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完成统防统治110万亩次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0%以上,完成绿色防控面积45万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十三五”期间农药使用量年均下降率约3%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低风险农药品种占比达80%以上。全州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5%以上,其中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率、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分别达到84.9%、83.6%和85%。
环境风险防控水平不断提升。深化危险废物专项排查整治工作,持续推进防范和化解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制定印发了《临夏州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联合行动工作方案》《临夏州坚决遏制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实施方案》等,开展全州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狠抓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污染综合整治和管理机构能力建设,严厉打击固体(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行为。将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纳入了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指标进行考核。在产生危险废物建设项目环评审批过程中,要求先签订危险废物处置协议,从源头上强化了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工作。“十三五”以来,共安全转移处置危险废物59609.77吨,累计处置医疗废物2519.92吨。到“十三五”末,危险废物处置率达到90%以上,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于85%。正在编制《临夏州行政区域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修订完善了《临夏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完成了《临夏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临夏州饮用水源地应急预案》等。成立了临夏州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建立了生态环境与公安、应急管理、交通运输、消防、气象等部门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建设完成了省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已通过省上验收,并依托刘化集团公司、甘肃宏良公司、临夏海螺公司建立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投资680万元基本建成全州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监管项目。全州37家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建立了信息档案,摸清了环境风险点,编制了环境风险评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环境物资调查报告,开展了甘肃省2020年刘家峡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临夏州2020年辐射事故应急演练和4个省级工业园区环境应急演练,有力提升了全州生态环境风险应急处置能力。扎实开展了建设项目环评“三同时”专项执法检查、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固废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全州共核发排污许可证303家,登记管理926家,基本实现了排污许可全覆盖。
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监管力度持续加大。深入推进《甘肃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落实,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责任、各企事业单位的核与辐射安全主体责任,完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网络。印发《临夏州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有效防范核与辐射环境风险。严格审批许可管理。严格落实辐射安全许可证备案制度,审核完成20余家医疗机构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核发工作,完成150余家核技术应用单位信息网上变更申报登记工作,完成了1843家通讯基站挂牌工作。强化日常监督执法,加强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实施核与辐射安全专项检查行动,排查隐患、彻查问题、消除隐患,提升辐射监测及应急处置水平。
环保督察问题持续推进整改。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制定整改方案、清单管理,推动问题整改见底到位。三轮督察期间交办临夏州的342件信访案件已全部办结,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临夏州的19项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17项问题,14项已完成整改,3项正有序推进。省级环保督察反馈的21项问题已完成整改17项,剩余4项正在积极推进。“绿盾”专项行动58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以来,全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构筑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依然重大,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的任务依然繁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生态振兴战略任务依然艰巨,面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阶段、新要求、新任务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存在一定差距。
生态地位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本底脆弱性矛盾较大。临夏州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黄河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区,境内30多条支流汇入黄河,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甘宁青山地丘陵沟壑区,山地、黄土丘陵占到总面积的90%,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全州8县(市)均为水土流失严重县,治理难度大,尚有2933.38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由于地貌复杂、坡度较大,立地条件差,缺少配套上水灌溉设施,致使治理难度大,生态恢复治理工作任务艰巨。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较大。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临夏市大气污染的复合型、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日益突出,燃煤污染、道路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是影响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而且按照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空气环境质量的难度逐渐加大,联防联控联考和网格管理的长效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十三五”期间,全州5个地表水考核断面综合水质虽然均达到考核目标要求,但大夏河折桥断面、三岔河虎关桥断面个别时段出现水质异常、超标的现象,在枯水期不能稳定达到考核目标要求,水质改善难度大。
环保基础设施薄弱。临夏州属“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地方财政困难,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城市截污管网建设缺口较大,雨污合流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县城区管网建设进度缓慢,未做到雨污全分流,部分园区和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率低、运行成本高,存在“大马拉小车”的问题,乡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有待提升。全州大部分县(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临近饱和状态,部分垃圾填埋场原有设施设备老化问题突出。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压力大。全州境内主要河流沿线耕地分布较多,化肥、农药使用较多,易对水体造成污染。农膜污染防治能力有待加强,虽然“十三五”期间完成了省上下达的废旧农膜回收任务,但废旧农膜回收补助较低,群众积极性不高。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率仍有待提高,群众对生活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环境风险预警防控体系薄弱,重要水体环境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尚不健全,刘家峡库区道路、桥梁穿越带来的环境风险隐患仍然存在,水源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仍有待加强。
生态环境监测监管应急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生态环境监管硬件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业务经费保障等方面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各县(市)虽然成立了县级环境监测站机构,但缺乏人员、资质、化验室和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日常执法和应急监测工作需要。执法队伍人员编制不足、综合素质不高,技术装备、特别是专业化技术能力难以适应工作需要。应急队伍人员数量不足且缺乏专业人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薄弱。
三、面临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二〇三五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新目标新任务。将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并从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作出专门部署,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我们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将生态环境保护确立为全省必须抓好的两大底线性任务之一,高位部署并推动落实。顶层设计日益完善,为临夏州全面开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提振了雄心,增强了信心。
“十四五”时期,是临夏州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也是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瓶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的战略机遇期。碳达峰碳中和、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兰西城市群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全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乘势而上、快速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建设跨越发展的繁荣临夏、四通八达的畅通临夏、乡村振兴的希望临夏、生态良好的美丽临夏、安居乐业的幸福临夏、文明进步的和谐临夏这一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幸福美好新临夏,既是赋予临夏的使命任务,也为今后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搭建了重要平台。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指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和视察临夏时的殷切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决策部署,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为目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握重点,注重策略,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乡村生态振兴与产业、人才、文化、组织振兴统筹推进,促进环境治理有效、村庄生态宜居、农业高质高效;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把临夏打造成全省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的先行区、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示范区,全面建设山川秀美的幸福美好新临夏。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引领。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促进作用,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黄河流域系统性出发,以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为导向,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推动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
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运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技手段,围绕问题结症,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加强全过程精细监管,落实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提高环境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有序推进,不断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形成与治理任务、治理需求相适应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改善,水环境质量和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双优”,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或有效控制,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协同治理统筹推进,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的先行区基本建成,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持续推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实现“双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生态良好的美丽临夏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和省上下达指标内,空气质量巩固改善,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质优良水体稳中有增,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水生态功能不断得到恢复,杜绝新增黑臭水体,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形成。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黄河干流、洮河和大夏河流域生态连片整治更加完善,水土保持能力不断提升,水源涵养功能持续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在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上取得重大突破。
环境安全有效保障。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巩固提升,固体废物与化学物质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持续加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突出短板加快补齐,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展望二〇三五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成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临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空气质量根本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水生态恢复取得明显成效,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恢复,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基本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