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夏州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来源:临夏州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1-28
字号:
收藏


临州办发〔2021〕107号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临夏州新型城镇化规划

(2021-2035年)》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省属在临各单位:

临夏州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已经州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月25

 

临夏州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是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空间载体与平台,是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动力,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结合点,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临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目前,全州辖1市7县、123个乡镇、7个街道办、1090个行政村、102个社区,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44.85万人,常住人口210.98万人。“十三五”以来,临夏州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进程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镇人口持续增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全州城镇人口从2015年的62.77万人增加到2020年77.64万人,年均增加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31.02%提高到2020年的36.75%,年均提高1.15个百分点,城镇户籍人口从2015年的56.96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68.93万人,年均增加2.4万人。

产业支撑能力逐步增强。特色现代农业初具规模,以“牛羊菜果薯药菌花”为主体的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文旅首位产业持续壮大,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加工业优势突出,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发展增速显著,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蓬勃兴起,2020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53.7亿元、61.3亿元、216.3亿元,三次产业比调整为16:19:65。

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20年,全州公路通车总里程7873.7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141.42公里,占1.80%,全州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不断增加,居民人均用电量达到431.32千瓦时,城镇供水和燃气普及率均达到90%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9%以上,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5%以上。

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7.7%;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达到7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8%、98.5%。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3.8万人,202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3.17%。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

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以公共服务为重点,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现居住证制度全覆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等制度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和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

城镇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城市空间结构更加优化,城镇棚户区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文明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全面推进,交通、环境、治安、卫生等社会综合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同时,全州城镇化发展质量亟待提升,2020年全州城镇化水平滞后全省15.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有待加强,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县城集聚人口和产业的能力较弱,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配套设施不齐,功能不够完善。城市产业业态单一,层次不高,产业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县市之间城镇化差异明显,临夏市、永靖县城镇化率明显高于其他县。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低,资源环境支撑能力较弱,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城市治理能力不足,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薄弱等。这些问题和矛盾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

(二)发展机遇

未来15年,全州推进城镇化面临着区位优势及政策叠加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发挥区位优势、利用政策红利的挑战,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扩大内需,驱动高质量发展。抢抓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充分挖掘我州区位优势,加快城镇化进程,优化城镇化空间。紧抓“两新一重”建设机遇,大力提升城镇化建设质量。充分利用兰西城市群和兰州经济圈发展机遇,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引擎。加快推进临夏市县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强重点镇建设,扩展城镇人口承载新空间,引领和带动全州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发展趋势

未来1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临夏州城镇化持续推进,加快缩小与全省、全国的差距,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性特征。

城镇化进程持续增速。全州城镇化发展空间足,发展潜力大,发展动力强,农业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提速,全州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整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空间布局渐趋优化。临夏市县一体化稳步推进,四个城镇化带承载人口和经济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城镇空间逐步拓展,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县城及小城镇发展动能增强,全州城镇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城镇体系趋于完善。

城市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城镇发展从经济导向更多转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元导向,城市建设方式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城市更新持续推进,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推动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跨界配置更为频繁,城乡居民双向消费趋于普遍,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将不断缩小。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深度融入兰西城市群、兰州经济圈发展,构建多元、开放、高效、优质的“一心四带多节点”城镇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城镇人口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建设与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幸福美好新临夏,为全面建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成果。把人的发展放在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营造和维护公平的发展环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四化”同步,实现协调发展。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扩大劳动就业渠道,提高城镇聚集人口功能。以信息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快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形成以工促农、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临夏特色。在城镇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促进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创新城镇发展模式。保护文化遗产、风景名胜,体现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和文化脉络,开展创新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

——坚持分类指导,扎实有序推进。根据全州城镇发展现状,科学确定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分类分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协调发展、功能互补、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

——全州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有效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全州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人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力争到2026年达到50%。城镇体系不断优化,临夏市县一体化同城化取得重要进展,中心城区综合功能进一步完善,沿洮河城镇带、沿兰郎公路城镇带、沿太子山城镇带、沿黄河城镇带初步形成,县城和重点城镇、特色城镇协调发展,城镇综合竞争力、承载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城镇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首位产业,协调发展特色种植农业、畜牧产业、沿黄沿洮工业产业、临夏美食业、通道物流业,形成文化旅游业、特色种植农业、畜牧产业、沿黄沿洮工业产业、临夏美食业“五个百亿级产业”,绿色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5%以上,城镇特色产业体系有效构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和8%左右,城镇每年新增就业1.5万人,建成跨越发展的繁荣临夏。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水、电、暖、气、路、宽带等生活条件更加便利,住房、教育、医疗、文体、社会保障供给更加有力。城镇多元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城市功能设施更加完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建成安居乐业的幸福临夏和四通八达的畅通临夏。

——城镇资源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建成区面积有序增加,城镇人口疏密适度,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进一步增加,污水、生活垃圾得到处理和资源化再利用。节能环保技术得到普及,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城镇环境更加宜居,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碳排放强度、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能源生产总量等约束性指标控制在国家和省上下达的指标内,建成生态良好的美丽临夏。

——城镇治理效能稳步提升。依法治州迈出坚实步伐,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基层基础更加稳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安全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城镇治理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建成文明进步的和谐临夏。

到203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布局和形态定型成熟,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城镇功能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建成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临夏;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三、推进农业人口有序转移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优先培育城市内生动力,提高中心城区功能集聚能力,将县城作为重要载体,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人口合理优化布局,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一)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全面落实城市“零门槛”落户政策,简化户籍迁移手续,推行省内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强化线上申请审核系统,大幅提高落户便利性,促进各类人员顺畅流动,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落户城镇,实现城镇人口服务管理由户籍人口为主向常住人口转变。

2.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积极推进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不断完善土地确权登记管理制度和宅基地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以退出上述权益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建立土地市场交易机制,使农民分享城镇化中的土地增值收益,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提供强大助力,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扫清障碍,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支持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农村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集体收益分配权益,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

3.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支持参与社区治理。依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民主权利,鼓励其加入党组织、工会组织和社会组织,有序参与企业和社区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鼓励用人单位主动关心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居住生活等方面困难。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加入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及社区志愿者队伍,积极参加社区公共活动和建设管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及志愿者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作用,及时反映农业转移人口的利益诉求。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权益保护和人文关怀,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科学文化和文明素质。开展关爱农业转移人口行动,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各类社团。

(二)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全体常住人口延伸,切实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全面推进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的居住证制度,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凭居住证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断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范围并提高服务标准,逐步消除居住证持有人与户籍人口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义务教育、就医结算、职业技能培训、保障性住房等制度,逐步拓展居住证持有人可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2.提升教育医疗保障能力。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入学入园,以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实施学前教育免保教费政策,奖补资金和教育资源向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较多的学校倾斜。落实随迁子女异地升学考试制度,为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我州流入地参加中高考做好服务保障。根据城镇辖区人口长态势,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核定教师编制,着力解决大班额问题。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基本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提供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疫病防控、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流动人口聚居地的重点传染病防控、疾病监测、疫情处置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3.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放宽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保条件,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农业转移人口中符合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政策的,按属地管理原则,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积极推进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全覆盖。加快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完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职工平等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加强“一老一小”关爱服务,推进殡葬、精神卫生福利、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领域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4.扩大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加快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确保进城落户农民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享有政府提供基本住房保障的权利。完善商品房配建保障性住房政策,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探索建立新市民自愿缴存住房公积金机制,扩大制度覆盖面,增强制度普惠性,逐步实现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与本地户籍居民在保障房申请条件和审核流程等方面一视同仁。

 

【专栏3-1】公共服务重点项目

 

重点推进项目:临夏州义务教育学校提升改造项目、临夏州高中提升改造项目、临夏州幼儿园建设项目、临夏州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临夏州中小学幼儿园温暖工程、临夏州教育信息化云平台项目、疾控中心建设项目、临夏州传染病医院建设项目、临夏州中医医院医养结合中心、临夏州中医医院中医特色医院(康复楼)、临夏州血站、临夏州养老服务提升建设项目,全州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州区域性乡镇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项目、未成年人保护设施建设、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项目、临夏州精神病人福利服务中心、临夏州殡葬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创新规划项目:临夏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及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项目、临夏州老年人活动中心建设项目、临夏州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项目、临夏州康养社区项目。

(三)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

以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为目标,以全员劳动力培训为抓手,紧盯“两后生”技能培训,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两后生”等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竞争力。引导企业、行业协会深入参与中高职院校、各类技能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推动职业院校通过“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等方式,进行“订单式”人才培训。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拓展职业院校、园区、企业等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主体。提升新增劳动力创业能力。对于有创业培训意愿的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均可向所在地县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临夏州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申请参加免费创业培训。

【专栏3-2】就业创业重点项目

重点推进项目: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文旅学院、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临夏州教育信息化云平台项目、临夏州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项目、临夏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项目、临夏州创业培训定点机构项目、临夏州众创空间项目。

(四)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服务

深入开展劳务协作,健全岗位归集发布和劳务对接机制,完善转移就业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农村务工人员服务保障与监测预警平台。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信息平台促进城乡就业信息共享,完善集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关系协调、社保登记发放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体制机制,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分类精准帮扶。积极拓展县域内就业岗位,扩大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规模。推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扎实做好易地搬迁人口就业帮扶。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户籍劳动者享有公平的就业机会、职业发展机会,保障劳动者同工同酬。积极开展创业创新培训,将有意愿开展创业活动和处于创业初期的农业转移人口全部纳入创业培训服务范围。

(五)建立“人地钱挂钩”机制和扩大政策激励力度

提高城市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积极性,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化建设用地规模增加、财政支持基础设施挂钩机制,构建“钱随人走、地随人走”的资源分配机制。完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实施细则,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合理用地需求。鼓励人员编制、建设资金等资源向农业人口落户数量集中地区倾斜。

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积极融入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构建以临夏市县一体化同城化核心城镇群为“一心”,以沿洮河城镇带、沿兰郎公路城镇带、沿太子山城镇带、沿黄河城镇带为“四带”,以全州重点镇、特色乡镇为“多节点”的“一心四带多节点”的城镇化格局,全力推进兰西城市群、兰州经济圈建设,加快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推动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城与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把临夏打造成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的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示范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繁荣区。

(一)总体空间布局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协同发展,提高城市(镇)的要素聚集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优化城镇化空间结构,构建临夏州“一心四带多节点”城镇总体空间布局。

1.一心:以临夏市市区、临夏县县城、临夏经济开发区为中心,合力打造综合性的市县一体中心城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和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着力提升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以交通和产业为重点,加快市县一体化进程,推动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特色产业互促、生态环境共治,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积极推进临夏市西拓、临夏县东进和毗邻乡镇协同发展,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企业出城入园,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旅游、食品与民族特需用品、现代服务业和美食产业,推动商贸、金融、现代会展、数字智能、时尚创意、信息科技等产业协同发展,打造辐射带动全州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核心增长极。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品质形象,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2.四带(沿洮河城镇带、沿兰郎公路城镇带、沿太子山城镇带、沿黄河城镇带)

沿洮河城镇带:以洮河为中轴线,以东乡达板镇、唐汪镇,广河齐家镇、三甲集镇和康乐莲麓镇、虎关乡为节点,依托工业园区(甘肃省广河经济开发区、甘肃省东乡县经济开发区、东乡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园),立足沿洮河经济带特色农产品、优势畜牧业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等资源禀赋,重点发展现代工业(食品加工和民族特需用品、新材料、皮革纺织加工业)、现代服务业;推进节能环保、中医中药、现代农业(苗木花卉繁育、肉牛肉羊奶牛养殖、蔬菜等特色农业)、健康养生、乡村旅游等生态产业发展,培育新的产业优势,打造兰州1小时都市经济圈内的绿色产业节点城镇。

沿兰郎公路城镇带:立足广通河流域人口集聚、特色高效农业比较优势,依托沿兰郎公路节点城镇,建设农产品产业带,挖掘沿廊道历史文化,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和现代信息化公共服务功能,促进城镇空间东西延伸,推动广河县、和政县一体化发展,重点发展电子商务业、通道物流业,推动文化旅游(齐家文化、松鸣岩风景区、和政古生物化石等)、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以啤特果、油菜种植为主)、食品与民族特需用品等协同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与高效农业、与先进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各领域融合发展,形成文旅农商融合发展走廊。

沿太子山城镇带:以康乐县、和政县、临夏县、积石山县为重点,依托沿太子山东北山麓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加大沿太子山旅游经济带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增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深入挖掘太子山旅游大通道沿线城镇旅游资源,重点发展集生态观光、康养运动、自驾游、冰雪旅游、温泉养生、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现代旅游业和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建成以赤松茸、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高原夏菜绿色有机现代农业基地和优质中药材、特色林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并以农、林、牧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与时尚创意产业深度融合,增加旅游产品类型和供给,形成沿太子山莲花山文旅发展走廊。

沿黄河城镇带:以刘家峡库区为中心,以永靖县县城、大河家镇、莲花镇、河滩镇、太极镇和沿黄观光旅游基地为重点,立足黄河文化和黄河三峡大景区,依据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现代工业(以建材、新材料为主);以炳灵寺世界遗产文化旅游区5A级景区为核心,推进旅游度假、康养小镇建设;推动特色现代农业(以花椒、核桃、啤特果、百合、蔬菜等为主)、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着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打造冷链物流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多节点:即各县市重点乡镇。依托产业集聚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风景旅游区、交通枢纽等资源优势培育壮大重点乡镇节点。大力完善村镇水、电、路、气、暖及公共服务等设施,补齐小城镇建设短板,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档升级,全面改善小城镇基础条件。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以产建镇、产镇融合”,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小城镇汇集,强化产业集聚效应,打造村镇升级引擎,打造一批功能完备、产业突出、特色明显、辐射力强的专业功能重点镇。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结合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科学论证布局选址可行性,积极培育发展和政县松鸣、东乡县达板、积石山县大河家、康乐县景古、临夏市折桥、永靖县太极、广河县三甲集、临夏县莲花等创建省级特色小镇。依照设镇设街道标准,有序推进乡改镇(街道)工作。

 

 

图4-1临夏州城镇总体空间布局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围绕发展立县主导产业,分类推进县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推动要素资源向县城集聚,加快推进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集聚,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把产业作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实现“一县一园区、一县一特色、一园一支柱”,形成独具特色、品牌鲜明、链条完整、绿色主导、要素配套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先临夏市县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中心城区在临夏市乃至周边县市中的核心地位和多元功能,建设成为全州中心城市、经济增长核心极、向南开放的现代化开放创新之区;重点发展永靖县、和政县,强化分工协作、错位发展,构建“南北两翼”区域组织核心,使其成为全州城镇发展副中心和重要经济增长极;支持广河县、康乐县、东乡县、积石山县域城镇发展,进一步合理配置城镇资源,有序引导人口、产业及各类要素合理集聚,构建与中心城镇、重点城镇多方向、多领域、多层次互相影响、互相支撑的空间互动效应形态。积极探索广河县、和政县一体化、同城化水平和发展层次。推动县城加快发展,形成与中心城市优势互补的功能区。

充分运用好政府债券和社会投资,引导要素资源流向县域和农村,支撑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重要支撑,促进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共设施提档升级、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到2025年,各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大幅跃升,临夏市达到170亿元以上,永靖县达到100亿元以上,临夏县、东乡县达到70亿元以上,和政县、积石山县、康乐县、广河县达到40亿元以上。

(三)全力推进城市群、经济圈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十四五”兰州经济圈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兰临同城化、一体化发展,立足兰州“后花园”的目标定位,在面向兰州、服务兰州、融入兰州中积极作为,全力打造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加强与兰州、定西、白银、海东市等周边城市的交流合作,全力推进重大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域外联通、域内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大幅缩短与兰州和周边地区的时空距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城市之间顺畅高效流通;积极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建立健全全天候在线监测体系和跨区域水环境保护联动协作机制,加强水文、气象方面信息共享,实施水资源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强联合检查、联动执法;在黄河、洮河、大夏河重点流域,与相邻市州共同谋划实施一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统筹推进水土保持、河道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生态项目建设。着力推动旅游业协同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共同策划和推广区域精品旅游路线,推进跨城市旅游项目招商合作,努力把临夏打造成为“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重要目的地。建立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开展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互通互认。充分发挥县域间山水相连、人文相通的优势,积极推动与海东市相邻县域间的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协同、城乡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在城市群同城化、一体化建设中取得突破。

五、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加快完善城镇化发展的交通、水利、通信等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城镇公共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一)建设四通八达的畅通临夏

1.加强对外交通网络建设。完善临夏州外部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构建“航空+铁路+公路”多位一体的综合交通网。推动实施临夏民用机场和永靖县、康乐县通用机场项目,加快实施兰合铁路,积极融入国家“八纵八横”大通道建设(图5-1),实现临夏至兰州半小时交通圈;推进大河家至炳灵电站航运工程建设、黄河干流临夏州流域航道综合整治项目。全力推动高速公路建设,打通临夏与周边地区的内通外联高速通道,依托“八纵八横”高速铁路骨干网络,推动“四向”发展战略交通体系建设(图5-2),向北积极对接兰州经济圈和银川经济圈,向东通过临洮、天水、宝鸡等地对接关中城市群,向南对接成渝城市群,向西持续深化与青海省的经济合作,推动与兰州国际陆港、国际空港对接,稳步提高城际互联水平,加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开创“一带一路”发展新局面。

 

图5-1临夏州与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

 

 

图5-2临夏州“四向”发展交战略通体系

【专栏5-1】交通设施项目

机场项目建设临夏民用机场,永靖县、康乐县通用机场

铁路项目:建设兰合铁路开展临夏至定西铁路前期工作

公路项目:实施临夏至大河家高速、S36临洮至康乐至广河高速、兰州至永靖至临夏高速、永靖至积石山高速、永靖至井坪高速、临洮(安家咀)至临夏一级公路和G248巴下至虎关、G568永靖至临夏等普通国省道项目;谋划实施永靖至民和高速、康乐至卓尼高速、康乐至和政一级公路项目,实现临夏与周边地区的快速贯通积极推进临夏(四家咀)至和政(三岔沟)、刘家峡太阳岛至炳灵峡口等旅游公路建设。

水运项目推进实施大河家至炳灵电站航运工程建设、黄河干流临夏州流域航道综合整治项目。

2.提升城镇互联互通水平。推动实施以临夏市县一体化同城化“一心”为核心的直达交通体系,强化“一心”与其他城镇间的快速交通联接,推动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城与城镇间交通有效衔接,提高城镇间骨干路网通道质量,实现县县通高速,二级公路覆盖70%以上的乡镇,打造以临夏市县一体化中心城区辐射周边的1小时通勤(图5-3),实现中心城区至州内各县半小时交通圈,各县之间1小时交通圈。同时,强化临夏州同周边的临洮、定西、夏河、循化等县之间的道路建设,提高道路运输能力,实现2小时通勤。优化城际快速路网,强化沿太子山城镇带、沿洮河城镇带、沿兰郎公路城镇带、沿黄河城镇带的“四廊”交通体系建设(图5-4),打造“三纵四横一环”公路网;推动城镇交通设施建设,改造县乡村公路,进一步打通断头路,推动实施乡镇通二级公路、自然村通硬化路,建好“四好农村路”,畅通农村“微循环”,形成内通外联、城乡一体、安全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图5-3城镇1-2小时通行圈

 

 

图5-4临夏州“四廊”交通体系

(二)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增加城区路网密度,实施“断头路”畅通工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公交车、出租车、定线客运等相互补充的城乡公共交通体系。加强市政道路修缮、建设和整治,完善自行车车道、人行道、城市绿道等慢行交通、无障碍和适老化设施。全面推进停车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建配建停车泊位为主体,盘活存量停车泊位为辅助,路内临时停车泊位为补充,加强停车场建设,配建充电桩。加快城镇地下管网建设,构建布局合理、有序高效、运行安全的地下管网建设管理体系,在城镇建设、旧城区改造中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细化道路交通线路规划,深化交通秩序智能化管理,推动智慧交通体系建设。实施人车分流、智能立体停车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等项目,推动城镇空间集约利用。

【专栏5-2】城镇内交通项目

城镇路网项目:推进临夏市环城北路等市县一体化同城化快速交通项目,规划实施“四廊”城镇带快速交通项目,加快推进城镇间交通干道扩能改造项目、断头路拓通工程无障碍通道和健康步道有序推动临夏智慧交通体系智慧车站全域智能公共交通网络系统项目。

客运枢纽项目:建成临夏市客运中心,建设临夏市公铁联运客运枢纽、各县城及重点集镇客运站。

(三)强化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以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础网络架构,构建覆盖全州、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信息通信网络。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一中心、两平台、多应用”的大数据云计算中心,推动州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数据产业化、产业数据化”。抢抓国家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3S等高新技术在工业、交通、能源、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物流等重点领域推广应用,积极培育发展新业态,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提升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企业“上云”,打造数字化企业。到2023年云计算用户占比达到20%;到2025年政府和企业上云率从20%提升到35%。

【专栏5-3】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项目

重点推进项目:临夏州大数据云计算中心5G基站、千兆小区试点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升级临夏州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工程新能源交通等项目。

(四)增强水利保障能力建设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统筹处理城镇化建设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关系,合理配置水资源,集约使用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等水资源,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努力满足城镇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发展。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水资源配置骨干项目,加强重点水源和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临夏州南阳渠提质增效及水系连通、临夏县石门滩水库、东乡县布楞沟山旱林果产业示范园供水工程等水利重点工程建设任务。推进实施临夏州供水保障生态保护水源置换工程、麻山峡水源保障工程、积石山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等一批水资源调蓄和区域供水工程。加快城市供水管网建设,推进城市公共供水管网建设改造,建成临夏市和各县城应急备用水源,提高区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安全饮水保障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5%、99%以上。完善居民小区二次供水机制,保障社区供水安全。健全城市再生水厂“建管用”机制。完善区域水网监测调控体系,积极推进全市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加强区域水网监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黄河、洮河、大夏河等流域治理,实施黄河干流临夏段防洪二期、洮河大夏河等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项目,加强山洪沟道治理和重点城镇防洪达标建设。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鼓励再生水利用,降低单位GDP能耗。

(五)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抢抓“双碳”机遇,充分发挥梯级水库调蓄优势,推进黄河上游既有水电站扩机改造工程,实施东乡、康乐、积石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抓好和政县、积石山县、临夏市、东乡县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布局建设永靖县、东乡县2个百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探索推进氢能源发展,实施黄河上游水电站扩级改造项目,建设临夏州千万千瓦级光水储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电网高质量发展,满足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与消纳,持续实施配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实施天然气管道扩容升级、扩面覆盖工程,推进天然气“进乡入村”建设工程,实现大夏河流域、各县县城和周边区域及重点集镇通天然气。

【专栏5-4】水利能源基础设施项目

 

水利项目:全面完成临夏州南阳渠提质增效及水系连通、临夏县石门滩水库、东乡县布楞沟山旱林果产业示范园供水工程等水利工程。推进实施临夏州供水保障生态保护水源置换工程、麻山峡水源保障工程、积石山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项目建设实施黄河干流临夏段防洪二期、洮河大夏河等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项目,推进县城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城市公共供水管网建设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能源项目:进实施东乡、康乐、积石山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炳灵储能电站等项目,实施临夏县至积石山县至大河家天然气长输管道、临夏州天然气长输管线复线项目,新建110千伏变电站4-6座,强化330千伏主网架结构,推进“源网荷储”协调发展。

六、提高产业支撑能力

立足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以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全力打造“五个百亿级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坚持“一企一策”,着力在提档升级、挖潜增效、创新赋能、外引内培上下功夫,推动临夏州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新体系,建设跨越发展的繁荣临夏。

(一)大力发展文旅首位产业

立足临夏历史文化、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全面实施《临夏州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20—2030)》,优先全域旅游“一心”建设,加快黄河三峡和松鸣岩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双核”建设;加快生态观光、多彩花海、商贸文化“三廊”建设,推动东西南北功能体验“四区”建设,构建“一心双核三廊四区”的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全力创建临夏世界地质公园,加快和政古生物化石文化旅游区、八坊十三巷、大墩峡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将永靖县创建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临夏市、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临夏县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黄河三峡、松鸣岩、草长沟等旅游观光区创建省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临夏彩陶博物馆、齐家文化博物馆、刘家峡滑翔运动景区、抱龙山、莲花山、吧咪山、东郊公园等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新建临夏市北山地质公园、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园等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持续加大重点景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推进提质扩容、晋等升级,促进旅游产品创新升级,打造高品质旅游景区和特色旅游目的地。以“花儿临夏·在河之州”为旅游品牌形象,坚持以文兴旅、以旅促文,深入研究和挖掘远古化石文化、史前彩陶文化、大禹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加强文化传承保护利用,提升公共文化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与农林、工业、体育、商贸、康养等相关产业真融实促,形成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裂变效应。

(二)加快发展沿黄沿洮工业

依托沿黄河、大夏河、洮河-广通河城镇、园区及交通通道,以打造沿黄沿洮工业百亿级产业为目标,大力发展食品、民族特需用品、皮革毛纺等优势加工业,着力做强龙头、延伸链条、壮大园区、科技赋能、金融支撑,推动肉乳制品、果汁饮品、皮革毛纺、地毯服饰、砖雕建材等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加大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积极打造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应基地。扶持发展东西协作引进的服装、纺织、鞋业、箱包、雨具、灯饰、电子配件等产业,推动一批制造业扶贫车间向企业工厂转型,培育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和产业项目,打造完整贯通的链条,形成规模效应。

(三)做大做强美食产业

深入实施美食产业政策集成、体系构建、强链延链、提质优质、品牌振兴、服务提升、金融破题“七大工程”,坚持连锁化经营模式、特色化发展模式、一体化产业模式,全力推动美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河州品牌振兴战略计划,依托美食产业发展中心和河州力量品牌产业发展公司,加大美食品牌包装设计、宣传推广,培育打造“河州味道”地方公共品牌。充分发挥临夏美食餐饮协会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规范行业标准、改进生产工艺、提升行业服务,培育一批美食行业小巨人、旗舰店、品牌店,打响临夏美食“金字招牌”,到2025年,州内外餐饮门店超过4万家。以“美食资源融合”为主要发展路径,大力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安全健康消费需求的美食业,推动临夏美食的人文和风味特色与标准化、规模化、连锁化的融合发展,营造健康美食业态。

(四)积极发展通道物流产业

按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和全省通道物流产业发展布局,积极构建面向兰州、西宁、成都、拉萨四个方向的物流通道,谋划发展临空经济和临铁经济,加强与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空港深度合作,推动建设临夏公路港。加快园区布局,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公共服务属性和区域辐射能力的物流中心,建成广河三甲集物流园、永靖商贸物流产业园、“云仓配”智慧冷链系统等项目,引导周边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聚集。大力发展电商经济,实施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升级项目,构建县级电商同城配送平台,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打通村级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加强肉类、果蔬农产品、乳制品等生产区和销售地冷链设施建设,形成功能完善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布局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和便民市场,构建多层次商贸市场体系。加强物流与农业、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通道物流基础支撑作用,带动产业提质升级,探索产品加工、境内外商贸、电子商务等多种产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到2025年,基本建成面向“一带一路”的重要物流集散基地、面向青海西藏地区和西南通道的综合仓储物流中心。

(五)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培育引进新兴产业,加大产业招商,积极引进装备制造、数据信息、生物制药、清洁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抢占产业发展高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六)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要求,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优化各类用地比例,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统筹规划包括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等在内的功能分区,探索网络化、多中心、多功能的城市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和人口同步聚集,确保城镇网络主体骨架与主要产业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加快各类园区高质量发展,在园区内配套建设生活服务设施,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形成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的格局,积极推进临夏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抢抓东西协作机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开发区,加快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把园区打造成产业集聚的洼地、吸纳就业的基地、创新发展的高地。

七、加快新型城市建设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

(一)建设安居乐业的幸福临夏

1.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教育、医疗、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服务能力。结合临夏州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和增长趋势,推进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和质量提升,科学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分布,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增加文化体育资源供给,不断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完善城市综合医院,街道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级网络卫生网络,形成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和专业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幅扩充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型床位数,推动城市公共设施适老化适幼化改造。以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为目标,开展完整居住社区设施补短板行动。推动城市管理进社区,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线上线下社区服务业,提高物业管理覆盖率。加强配套便民设施建设,优化现有的社区菜市场等便民设施的空间布局,加强城乡农贸市场一体化改造,推动基层社区(乡镇、村)配套设施建设。

2.完善市政公共设施。推进城区道路、公园绿地、河道景观夜景亮化、地下管网、防洪排涝、安全防护、电力通讯、垃圾污水处理、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停车场、公厕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科学优化现有城市公交线路布局,加快智慧公交站点改造,构建以公交为主的公共交通系统,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等慢行交通建设,倡导绿色出行,畅通盲道、无障碍通道,方便特殊人群出行。加快停车场的建设,形成以配建停车为主体、路外公共停车为辅助、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设施供给模式,以居住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医院、学校、旅游景区等特殊地区为重点通过内部挖潜改造建设停车场,并在有条件的周边区域增建公共停车场,配套完善充电设施。在城区内沿公园(含口袋公园)、景点、高密度居住区及商业区建设健康步道,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3.完善城市住房体系。加快推进建立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推动城市政府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推行实物保障和发放租赁补贴相结合的保障模式。按照“房住不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做好临夏市、永靖县等重点城市房价监控,保证合理住房土地供应。利用国土三调、农房调查、三权发证确权登记成果,对历年批准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认真梳理,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完善商品房配建保障性住房政策,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探索建立新市民自愿缴存住房公积金机制,扩大制度覆盖面,增强制度普惠性。

4.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步伐,以城市重要节点、主要通道、城市门户地区、景观廊道沿线、产业发展用地等区域为重点,实施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对基础类改造应改尽改,对完善类和提升类按需逐步改造完善,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列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并具备基础条件的住宅小区完善抚幼设施,具备条件的老旧小区同步实施加装电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逐步建立政府、管线单位、原产权单位、居民、市场多方筹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资金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到2022年,基本形成符合临夏州实际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到2025年,基本完成临夏州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5.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进5G网络、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高速宽带网络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基础支撑,依托临夏州大数据云计算中心,推动公共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安全使用。以大数据应用为抓手,利用5G、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新兴技术手段,积极推进行业信息化创新应用,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现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开展交通、政务、金融、物流、医疗、旅游、家政等智能服务,提高工作效率。着力发展城乡线上经济、线上政务。发展远程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慧楼宇、智慧文旅、智慧社区和无人驾驶等。推行城市楼宇、公共空间、地下管网等“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

6.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落实国家生育政策,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释放生育政策潜力。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有效供给,建成一批具有带动效应、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发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功能,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托社区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

(二)建设安全灵敏的韧性城市

1.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应急设施和应急能力建设。以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为基础,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救援装备设施建设,强化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和建筑的应急避难功能。健全应急设施常态化管护机制,确保设施运行稳定完全。强化对危化品、矿山、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经常性排查。完善交通物流、供电供水、信息通讯等生命线备用设施。加强应对风险的韧性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常态化风险治理机制。

2.提高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完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设施和疾控中心建设,预留应急空间,确保新建改建的大型公共设施具备短期内改造成方舱医院的条件。健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完善分级分层分流的疫情救治机制,建立专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响应体系。建设城乡县域医共体。提高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强化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地方病综合防控。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推动信息化服务水平提升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大数据应用、互联网医院、远程会诊、可穿戴设备使用等服务质量和能力。

3.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外防进水、内防积水,消除城市严重易涝积水区段,基本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改造城市河道、堤防、水库等防洪设施,提高防洪标准。加强对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自然“海绵体”的保护,重视对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人工“海绵体”建设,应用渗水蓄水材料,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项目,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和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雨水蓄存、渗透、净化和再利用。

(三)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临夏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和建设运营模式,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显著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1.打造城市生态空间。依托太子山、莲花山等生态安全屏障,强化城镇内外生态联动,共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推动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打造环城公园、社区公园、街头游园、口袋公园。推进城市绿道建设,串联城市公园绿地、文体中心等公共空间,推进庭院有绿、拆墙透绿、拆违增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生态廊道。推动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构建美观、整洁、有序的空间景观绿化格局。大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持续完善城乡公园布局,整合特色自然文化资源,引导城市公园和绿地景观高品质发展,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全年有彩,打造森林城市、公园城市。

2.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构建分布合理、类型丰富、完整连贯的城乡绿地系统。完善城市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修补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填补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持续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降低碳排放强度。开展城市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各县(市)1-2个应急水源储备。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加强水质监测和水源环境风险排查整治,保障全饮用水水质持续稳定达标。推进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管控修复,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

3.推进流域综合防控治理。以刘盐八库区综合治理为抓手,统筹黄河干流和各大支流,全面落实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深入开展临夏段水沙关系演变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优化刘家峡等水库的运用方式和拦沙能力。加快洮河、大夏河、广通河等主要支流的保护与治理,统筹推进两岸堤防建设、河道控导、滩区治理、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建设流域防洪安全体系和以黄河干支流为骨架,人工沟渠、水库、湖泊和湿地为补充的生态安全屏障。在临夏市和各县城等城区,结合河道生态水系统治理和景观工程布局,建设雨水收集、储蓄、利用、排泄等系统工程,完善城市防洪体系。

4.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发展绿色建筑,推广装配式建筑,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绿色建造和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加强绿道网互联互通建设和运营管理,完善公园和绿道体系。持续提升车辆清洁能源化比例,大力发展新能源,积极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工厂、绿色矿山、绿色园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创建行动。

(四)建设魅力彰显的人文城市

把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特色文化生态,丰富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1.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加强临夏史前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建设彩陶文化、齐家文化、半山文化等遗址公园,开展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积极推进炳灵寺等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助力甘肃省石窟艺术长廊构建。推进黄河文化林、大禹文化、大夏古城等重要历史遗址保护,提振临夏河湟文化保护与开发。做好长城抢救性保护和重点长城点段保护利用,加快永靖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力保护临夏花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施临夏砖雕等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设展演剧场、文化传播中心等基础设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全方位融合发展。重点实施临夏世界地质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加快建设和政国家古动物化石研究和展示中心、广河县齐家文化国家遗址公园、积石山大禹文化历史博物馆、东乡县非物质文化博览园、临夏花儿展演及非遗民俗展览中心等项目,实施和政县桦林古动物化石埋藏原址馆提升改造工程。加强城市山水自然地貌保护和修复,深度挖掘城市历史遗产资源,注重延续城市文脉,保存文化记忆。

2.构建城市文化空间格局。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民族风情小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市申报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加大黄河文化研究力度,深入研究黄河文化的内涵、外延、载体、表现形式、价值和功能,大力弘扬“黄河文化精神”;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要传统节日、重要节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示和传播活动。充分发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彰显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从城市历史和现实中汲取建设人文城市的营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历史脉络、文化古迹、人文底蕴,在城市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等元素,赋予城市生命力。推动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相融合,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文化内涵城镇,让城镇留下记忆、让居民记住乡愁。

3.加强城市风貌塑造。依托临夏多样化的自然地理基础,尊重自然山水脉络,深度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塑造特色城市风貌。强城市设计引领,提高城市设计编制技术水平,明确城镇建设风貌管理重点,强化城市设计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提高城市景观风貌的整体性和文脉连续性,高品质建设城市标志地段、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合理引导城市天际线、街道空间、建筑色彩与建筑风格、景观绿化、夜景照明、慢行系统、公共艺术等要素管控,贯彻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

4.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合理规划建设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网络布局,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发展公共体育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体育公园、全民健身步道和社会足球场地。加强新建住宅区和老旧住宅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拓展阵地服务功能,开展体验式、互动式的公共阅读和艺术普及活动。

八、提升城镇治理水平

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协同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建设文明进步的和谐临夏,推进城市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

(一)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建设

1.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全面倡导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规划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市(县城)控制性详规和景观风貌、绿地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增强城市(县城)空间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地域独特性,构建错落有致、疏密有度、显山露水、通风透气、功能完善的城市空间格局。充分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科学规划城镇功能定位,优化空间结构和形态,合理设置开发强度。统筹规划城镇空间功能布局,促进城镇用地功能适度混合,合理设定不同功能区土地开发利用的规范性要求,建立健全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协调机制。强化规划执行,加强市政用地保障,拓展市政服务半径,依法处置违法建筑和违规建设行为。

2.加强数字化管理。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绕筹数字技术应用和制度创新,构建整体智治体系,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为群众提供智慧高效政务服务。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实现对社会运行的精确感知、对公共资源的高效配置、对异常情形的及时预警、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提升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创新数字政府建设体制机制,加大政务信息系统统筹整合力度,提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政府治理中的融合应用水平。

3.强化社区管理。推进社区管理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由突击型向常态型转变。规范执法行为,积极推行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优化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街道社区下沉,加快建设现代社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提高常住人口综合信息统计,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保、计生等公共事务。建立人口综合信息库和信息交换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人口信息整合和共享,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

4.创新加强社会治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合力创建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认真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平安临夏建设,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深化禁毒重点整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矛盾纠纷调处、信访积案化解、社会舆论引导,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健全完善新型应急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优化要素配置

1.强化土地保障。依法依规保障“一心四带多节点”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鼓励盘活低效存量建设用地,控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适度提高城区人口密度。抓好土地资源整合,改善开发条件,促进土地升值。加快完善国有土地储备制度,形成透明、公开和规范的土地一级市场。严格落实用途管制制度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把节约土地、紧凑发展同城镇功能完善、居民生活条件改善相结合

2.强化资金争取。发挥财政资金对城镇建设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基金等各类资金。在公共服务领域,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整合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合法整合政府投资,建设一批综合性功能强的项目。支持引导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入乡发展,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发展乡村生活性服务业。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城镇公用设施领域开发、建设和运营。

3.加强人才保障。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规划、通城市建设、会城市管理的干部队伍,建立人才保障机制,满足推进城镇化建设需要。每年选派一批城镇规划和建设专业人才去基层城镇服务或挂职,开展基层专业人员和管理干部专业培训。

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围绕临夏州“一心四带多节点”的新型城镇化总体布局,坚持惠及全民、城乡共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建设乡村振兴的希望临夏,推动城乡要素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

推进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建设,促进人才、资金、科技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鼓励和支持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健全乡村金融服务体系,依法合规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房屋财产权、集体林权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担保融资,探索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引导工商资本有序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建立人才加入乡村制度,制定激励城市人才下乡创业政策措施,推进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乡村设立技术转移机构,落实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离岗创业、技术入股政策。

(二)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加大对乡村的公共资源投入,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1.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市域、县域为整体,完善城乡规划编制,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推动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遵循城乡统筹、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配套建设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信息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空间。强化规划在城市治理中的引领和约束作用,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2.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实施学前教育优质普惠行动计划、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行动计划和高中教育优质多元行动计划,推动建立城乡优秀教师调剂交流机制,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加快城乡健康资源平衡,大力推进大健康创新发展工程,健全“互联网+健康医疗”便民服务机制,推进医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配备全科医生,组织开展常规体检、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宣传。加强乡村医养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医务人员补充机制,实行乡村医生“乡聘村用”。统筹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和服务供给,推进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乡镇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延伸。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纵向统一,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

3.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以城镇为节点,将公共服务设施向城郊村庄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增加市政公用设施覆盖面。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机制,以市县域为整体,统筹规划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理设施,建设城乡联运公交线路、城乡共用农贸市场、城乡共用停车场、城乡共用环保设施等。推动基础设施项目向农村倾斜,推动农村公路提挡升级,创建“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动天然气管网延伸布局,完善农村饮水安全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集中连片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实施数字乡村建设,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深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管护机制,根据乡村基础设施产权归属落实管护责任,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乡村道路、水利、公共厕所等公益性设施建设机制,管护和运行投入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以政府购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企业,提高管护市场化程度。

)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持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为补充的多元乡村经济。

1.高质高效发展乡村产业。保障粮食安全,增加粮食储备,严守耕地红线,防止“非农化、非粮化”。围绕“牛羊菜果薯药菌花”特色产业,坚持合理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品牌化打造,立足川塬区、干旱半干旱区、高寒阴湿区三大片区,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打响东乡贡羊、广河牛羊、永靖百合、康乐菌菇、和政赤松茸、积石山花椒、临夏县蔬菜、临夏市花卉等产业品牌,培育特色产业带,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力争牛羊饲养规模进入全省前三、东乡贡羊贩养量达到全省县区第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工业化思维抓农业,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从卖原料向售产品转变,以现代农业鼓起农民的“钱袋子”。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示范带动作用,新建高标准农田115万亩,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库容达到15万吨。

2.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建设一批城乡融合发展项目,构建农村一二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推动种养结合和产业链再造,提高农产品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新业态。推进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提质增效,加大乡村电商人才培训,深化技术创新促进供应链动态发展,打造网货品牌,建设“共享云仓”,推动合作社等与互联网相互融合。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平台载体作用,推动各县市尽快形成布局区域化、科技集成化、种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集群化、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开发新格局,拓展农业发展内涵,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建设一批依托园区的农事体验、农业休闲、参与共享式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基地和田园综合体,使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走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

3.加强农业园区建设。围绕农业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目标,建设一批县级、州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做大做强临夏县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和政百益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区、广河县国家级绿色发展先行区。到2025年,努力争创2个国家级、8至10个省级和一批标准化州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30个、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00个。

4.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强化资金统筹,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加强涉农科技创新,围绕临夏州优势特色农产品,集中突破种苗繁育、深度加工等上下游技术问题,抓好农村科技培训和实用先进技术推广。探索高校、研究机构及先进企业涉农科研人员到乡村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健全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明晰为基础、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

5.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一批中心村、农村社区、引导村民有序集中居住。以美丽宜居为导向,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全方位、全天候、全领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推进农村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尾菜处理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秸秆资源化利用。推进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统筹推进改炕、改灶、改气等工程,全面提升村容村貌整体水平。开展村镇绿化亮化行动、清洁村庄和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创建活动,推广全域生态旅游、生态文明小康村、美丽乡村等模式。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充分利用各类财政扶持政策,落实“四个不摘”,统筹解决保巩固、抓拓展和可持续的问题。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开展精准化就业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发挥乡村就业工厂、公益性岗位作用,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增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提升产业支撑、公共服务配套和社区融入水平。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加强大型搬迁安置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继续落实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奖补措施,进一步激发群众自我发展动力,扩大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增加劳务报酬比例。巩固厦临友好协作关系,深化济临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定点帮扶,推动扶贫车间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城乡居民就业和增收。

2.多渠道持续提高农民收入。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训,通过规模化、特色化、科技化的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建立农产品优价正向激励机制,让农民生产性收入增长成为收入提高的基础保障。加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尽快形成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创业就业。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拓展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3.提升农村资源价值。加强技术合作,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探索推进农产品优质优价正向激励。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担保、继承权,探索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多种实现形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十、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制,强化规划衔接,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和环境评价,形成全社会推动规划实施合力,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临夏州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确定重大战略和配套政策,实现对全州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统筹抓好相关工作,确保新型城镇化工作推进常态化。

(二)强化责任分工

各有关部门根据本规划确定的重要内容,按照职能分工,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细化分解年度工作任务、具体举措、节点安排和责任分工,建立工作台帐,按照时间节点和工作目标,推动落实各项行动要点,定期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各县市政府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狠抓贯彻落实。

(三)加强规划衔接

加强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保持城镇化建设管控边界的一致性。加强规划实施全过程监管,确保依规划开发建设。谋划实施一批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项目,努力将规划任务落到实处。

(四)健全监测评估

加强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及时掌握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人口变动趋向、失业率、环境质量等敏感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在指标监测的基础上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规划实施总结评估。

(五)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与临夏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的衔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处理好城镇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效率与公平、分割与整合的生态关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加强国土空间全域管控,建立工程治理与环境管理相结合、环境保护与项目建设相结合的环境治理系统,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城镇发展和区域生态规划,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和宜居生态工程建设,加快绿色城市建设,提升人居环境。加强新型城镇化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建立生态绩效问责机制。

(六)凝聚工作合力

激发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注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文件下载关于印发《临夏州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pdf

       解读链接:临夏州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解读



 



X

温馨提示:

临夏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实行统一身份认证,州政府网站身份认证工作依托甘肃省政务服务网完成。网民注册成功,并通过身份认证后,可在全省政府网站实现“一网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