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标题 | 发文字号 | 成文日期 | 发布日期 |
---|
日前,州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在临夏现代职业学院举办“关爱女生 呵护成长”主题科普讲座,800余名女生参与活动。
活动中,州级健康科普专家以青春期女性生理健康及自我防护策略为主题,围绕了解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性病知识教育、性传播疾病简介、为什么少年不宜早恋、青春期女性行为有何危害、保护自己远离性侵害及性伦理道德教育等11个方面,为同学们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案例鲜活、知识性强,倡导女生要洁身自爱,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州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志愿者们为学生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宣传品共计1600余份。
此次讲座不仅给女生们带来了一堂知识性和教育性兼具的生理健康课,还增强了她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保护意识,引导女生以更积极、健康、快乐的状态投入到美好的学习生活中。
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宫颈癌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主要原因,接种HPV疫苗是预防HPV感染及相关疾病最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加速实现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的主要策略之一。
1
项目实施范围和接种对象
全省10万名无HPV疫苗接种史且无接种禁忌的具有甘肃学籍或户籍初一、初二女童(2011年9月1日﹣2013年9月1日出生)。
2
接种疫苗
按照HPV疫苗适用范围和"保基本"原则,家长可使用国产二价HPV疫苗,也可以自主选择进口二价、进口四价、进口九价HPV疫苗。所有HPV疫苗按照180元/人的标准,以不超过疫苗总费用为限实施定额补助(差额部分由受种者家长或监护人自付)。
3
免疫程序
9-14岁女童接种二价、四价、九价HPV疫苗按照(0,6)程序接种2剂,原则上5月31日前完成首剂次接种,间隔6个月后尽早完成第2剂次接种。满15岁需全程接种第3剂次疫苗,且第3剂疫苗不能享受补助。
近日,受州卫生健康委委托,州妇幼保健院举办2025年临夏州第二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暨脱贫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培训班,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和政县妇幼保健院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业务管理人员,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专干共计110余人参加。
培训分为专家授课、经验交流、实训及理论考核4部分。专家们分别围绕孕产妇及0至6岁儿童健康管理、儿童孤独症筛查、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暨高危孕产妇管理、母子健康手册使用及妇幼健康信息管理、脱贫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管理、高危儿童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授课。在专家授课、儿童体格检查、孕产妇体格检查实训考核培训班上,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和政县的妇幼专干分别对孕产妇及0至6岁儿童健康管理进行了经验交流,并对40名学员分别进行了孕产妇体格检查、儿童体格检查、儿童眼保健、孤独症筛查的实训考核。考核结束后,为考核合格人员发放了合格证书,大大提高了参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次培训涵盖州、县、乡三级妇幼保健人员,内容涵盖脱贫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工作的基础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完善了项目管理、营养包管理、储存、发放等内容,使参训人员进一步掌握项目实施流程和要求,为提高我州基层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和实施好项目打下坚实基础。
州残联第八届主席团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州委副书记万学科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过去一年,全州各级残联组织情系残疾人事业、心系残疾人冷暖,为残疾人办成了一批实事好事,全州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新成效。当前,全州残疾人工作任务依然繁重,残疾人事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全州各级残联组织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代表、服务、管理”职能作用,密切联系、热忱服务残疾人,让广大残疾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会议强调,要当好“引路人”,把牢残疾人工作政治方向,广泛深入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扶残助残政策,教育引领广大残疾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当好“贴心人”,兜牢残疾人民生保障底线,扎实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全覆盖抓好残疾人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坚决同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做斗争,确保残疾人基本生活不出问题、合法权益充分维护、关心关爱落实落细。要当好“守护人”,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环境,鼓励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深入开展助残志愿活动,为残疾人创造更好发展条件、提供更多人生出彩机会。要当好“娘家人”,打造残疾人幸福温暖之家,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建设,锻造高素质残疾人工作者队伍,把残联建设得更接地气、更有能力、更具活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健全完善残疾人事业领导机制,政府残工委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相关部门要落实好助残优惠政策,群团组织要多为残疾职工、残疾青年、残疾妇女、残疾儿童做雪中送炭的事,合力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和政县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作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抓手,通过系统实施生态搬迁工程,让群众实现“挪穷窝、换新居、奔富路”的跨越式发展。
三合镇生态搬迁安置点坐落于和合路3公里处,规划占地165亩,总投资1.2亿元,建成安置房352套。自2022年6月启动建设以来,已有200余户群众陆续入住。以前,搬迁群众梁云一家居住在金场沟地质灾害隐患区,每逢雨季提心吊胆。“现在,住进了带电梯的楼房,水电气网全通,出门是公交站,孙子上学步行只需10分钟。”梁云高兴地说。
搬迁是手段、产业是路径、致富是目的。该县抓好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引导搬迁群众进企业、园区、餐饮门店等务工,鼓励支持自主创业,确保他们有事做、有业就,依托百益国际现代农业产业园、双创孵化园等平台,打造“一公里就业致富圈”,实现了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
王玉霞家是生态搬迁工程受益典型,她告诉记者:“现在,儿媳在村委会工作,丈夫在县城建筑公司务工,我在附近蔬菜大棚工作,全家年收入比搬迁前翻了两番。”
安置变安居,为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该县以安置点搬迁群众的急难愁盼为切入点,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目标,通过党建引领、优化服务水平、多渠道促进就业、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让搬迁群众“居有所安,心有所栖”。“我们在安置点建成文化广场、快递收寄点等便民设施,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最大程度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不断创新基层治理形式,成立红白理事会,倡导搬迁群众协商议事,形成邻里互帮互助的氛围,确保搬迁群众安居又安心。”三合镇党委副书记杨峰说。
如今,三合镇生态搬迁安置点已成为集居住、就业、教育、医疗、商业于一体的现代化社区,正如搬迁群众李国强所说:“从土坯房到便捷小区,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工人,这场搬迁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居住环境,也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2024年,东乡县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州部署要求,将结对帮扶工作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三抓三促”行动和主动创稳紧密结合,针对“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等特殊困难群体,创新性开展体验式慰问和志愿服务活动,以为民情怀扶孤助残济困推动帮扶行动走深走实。如今,爱心能量恒久激荡,爱心事业生生不息,帮扶关爱行动已在该县蔚然成风,汇聚成建设美好新东乡的强大合力。结对认亲全覆盖 当好群众“贴心人”制定落实省委“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对全县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和特困家庭进行地毯式摸排,精准掌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状况,分类筛选、分层建档,确保关爱全覆盖。截至目前,省、州、县三级4083名干部结对关爱孤儿1071名、重度残疾人3003名、特困供养人员964名。
一年来,各级干部与结对关爱对象联系交流19351人次,实地走访探视15733人次,落实政策11700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1907件,帮办实事2118件,资助资金(物品)价值约75.2万元。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干部群众心与心的交流、爱与爱的传递,更是该县在结对帮扶行动中取得的显著成效。体验式慰问暖民心 用情画好“同心圆”印发《关于持续做好2024年养老(儿童)机构“帮扶关爱·体验式慰问”工作的通知》,以精神关爱为主、物质帮扶为辅,对县儿童福利院、县敬老院和河滩综合福利服务中心3个养老儿童机构进行多维度体验式慰问。各级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走访,梳理出“一老一小”亟待解决的问题清单,围绕精神慰藉、习惯养成、优化环境等重点内容,全方位推动“帮扶关爱·体验式慰问”活动取得实效,全县弱有所扶和弱有众扶的生动局面已初步形成。目前,已有136个县级部门单位开展帮扶活动136次,帮扶物资达56万元。辽宁方大集团对县儿童福利院集中供养儿童每人每月500元生活补助已全部落实。
依托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村级互助幸福院及村日间照料中心,试点建设5个“幸福食堂”,有效解决困难老人就餐问题;面向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困难重度残疾人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体,日常开展卫生扫除、清洗衣物和理发等照料服务,让关爱无微不至、幸福触手可及,群众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志愿服务添活力 搭建关爱“连心桥”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广泛动员吸纳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爱心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行动中来,志愿者们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县直和乡镇干部职工为主体,积极吸纳社会各界志愿者,实行多元化志愿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适时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不断强化服务技能;积极利用各村大喇叭、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持续提升社会对困难群体的关注度,让关爱之声同频共振。
加强多元化救助 困难群体“暖融融”为兜牢民生底线,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建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先行救助”,优化简化审核审批程序,提供绿色通道,切实增强临时救助的精准度和时效性,有效解决群众突发性基本生活困难;积极呼吁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自愿捐助等多种渠道参与支持患病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帮扶工作,推进“医保+民政救助+慈善帮扶”救助机制,持续拓展多元救助渠道,形成政府引导、慈善组织运作的救助合力。
截至去年底,全县累计发放各类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3.24亿元,已为354户家庭发放临时救助312.8万元,向167户因病困难家庭发放慈善大病救助181.8万元。这些救助资金的发放和救助机制的建立,不仅为困难群众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而且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