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标题 | 发文字号 | 成文日期 | 发布日期 |
---|
近日,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的地方标准《好房子住宅评价标准》正式发布,旨在加快推进“好房子”建设,全面提升全省住房综合品质。
该《标准》立足“四好”建设要求,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核心目标,构建了一套涵盖住区环境、空间适用、安全耐久、绿色低碳、健康舒适、设备设施、智慧运维等九大类指标的评价体系。该体系覆盖了从设计、施工、验收到运维的全链条环节,为全省“好房子”建设提供了统一、规范且具有前瞻性的技术依据。
《标准》创新性地采用了“控制项+评分项+加分项”的三级评价机制,并设立了一星级至三星级三个评价等级,以强化对住宅综合性能的引导与分级。其中,“控制项”作为参评的基本门槛,“评分项”侧重于绿色、健康、智慧等现代居住理念的落实程度,而“加分项”则旨在鼓励行业技术创新与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系统性地推动住宅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
《标准》正式实施后,将作为全省住宅项目设计审查、过程管控和竣工验收的重要技术依据,引导房地产开发、设计、施工、物业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升级,从而全面提升住房品质与居住体验,有力推动全省住房供给模式从解决“有没有”向追求“好不好”的根本性转变。
一、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2025年全州共实施老旧小区改造20个小区、68栋楼、3865户居民、建筑面积39.61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8075.46万元,目前均在项目前期,其中临夏市准备进行施工招标,永靖县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2024年项目中,永靖县已完工,康乐县完成工程量的93%,临夏市完成工程量的85%。
二、电梯更新改造情况
全州共实施老旧住宅电梯更新201部、概算总投资8040万元,共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3015万元,其中临夏市142部、争取资金2130万元、永靖县59部、争取资金885万元。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3部已完工。
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不仅关乎城市形象提升,也直接影响着群众生活。近年来,临夏市因地制宜,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以一本“安居账”改出居民生活新起点。
近日,记者来到改造完成的红园街道榨油厂小区,眼前是一番崭新的景象。干净平坦的道路代替曾经坑洼不平的地面,车辆有序停放;楼栋外墙经粉刷和保温处理,美观又保暖;楼道里,墙壁洁白,照明设施明亮;院子里,绿树成荫,居民休闲娱乐……
“以前,我们小区的路面坑洼不平,一下雨就积水,出行很不方便。”居民杨全成感慨地说,“现在不一样了,改造后,暖气热了,环境美了,下楼散步心情也舒畅!”
据杨全成介绍,改造前,小区杂物间占据了好多地方,车辆没地方停放。杂物间拆除后,老人活动的空间大了,停车也方便,他很满意。改造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多次走进家中,收集意见建议。
“我们将居民需求融入改造方案,力争让小区改得满意、改得舒心。改造期间,工作人员每日巡查现场,查看工程进度,及时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噪音、建筑垃圾对居民生活造成的困扰。改造完成后,巡查反馈改造遗留隐患,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红园街道红园社区党支部书记赵艳华告诉记者。
同样,正在改造的西郊新村及民贸公司家属楼施工现场也是一片忙碌。施工人员正在对小区地下雨污管网、外立面保温层及屋面防水等进行施工。西郊新村改造项目负责人雷波介绍,施工过程中,他们严把质量关,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施工,争取让居民早日享受到改造成果。
雷波说:“目前,我们施工的是西郊新村13号楼室外工程,主要包括更换老旧雨水污水管网、室外地面硬化和局部绿化等,后期施工内容为主楼外墙保温、窗户更换及楼梯间墙面刮腻子等。我们负责改造30栋楼,去年施工完成15栋,剩余部分在陆续进行。”
临夏市持续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更多居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安居”是“乐业”之本。住房与城镇建设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烟火日常,一头系着地方发展的宏图伟业。近年来,我州住建领域紧扣“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目标,在住房保障、城市更新及棚户区改造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推出一系列惠民举措,成效斐然。行走在今日临夏的大街小巷,蓬勃朝气扑面而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生活,对于临夏县韩集镇易福社区的群众而言,已成为历史和记忆。眼前,小区广场开阔,孩童嬉闹、老人闲话家常,整洁的街道旁白灰相间的崭新楼宇整齐矗立,勾画出一幅温馨和谐的城市社区图景。从散居村落迁入集中社区,对居民而言不仅是居住空间的转换,更是生活方式与身份认同的深刻变迁。易福社区作为易地搬迁的生动结晶,承载着万千群众由乡村步入城市、开启崭新生活的幸福愿景。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为回应群众对“好房子、好日子、好环境”的深切期盼,我州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棚户区改造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核心工程扎实推进。2024年,全州实施棚户区(城市危旧房)改造项目47户,概算总投资266.25万元,目前均已高质量竣工;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任务121套,也已全部动工,正全力推进。这不仅是对居住硬件的升级,更是城市品质与温度的“双重”跃升。
如今,漫步临夏城区,高楼与绿荫辉映,晨练者在繁花绿树间舒展身心,清新空气沁人心脾。公园和广场相继建成,街道井然有序,小区如花园般精致……这些蓬勃景象,讲述着临夏的无限活力与魅力,持续夯实着群众心中那份踏实的安居感与幸福感。城市的终极目标,正于此生动诠释——一切建设与发展,皆指向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更和谐。
康乐县令牌·玖号院小区里,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休闲广场、图书馆、篮球场、健身房……75岁的张承平老人正在锻炼。“以前的老房子又小又破,环境差。如今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楼,小区绿意盎然,健身设施就在身边,生活舒心又方便。”张承平感慨道,“政府为老百姓安居下了真功夫,我们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红利。”这份获得感,成为万千临夏群众的共同心声。
临夏市东区街道办事处陈方社区委员刘海燕深知蝶变背后的脉络:“现在城镇建设规划更加合理,老旧小区改造让家园焕然一新,周边幼儿园、菜市场和公共停车位等配套日益完善,生活难题逐一化解。着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打造休闲广场与活动室,居民精神生活丰盈了,归属感自然更强。”
对外地的临夏籍人士来说,每次回到家乡,都会被眼前的变化所震撼。在江苏工作的赵彦伟每年春节都回乡探亲,他说:“每次回来,感觉家乡换了模样。以前道路狭窄、交通拥堵,现在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城市的现代化气息越来越浓。看到家乡发展得这么好,我打心底里感到骄傲。”他还表示,家乡的发展让他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希望能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亦是关键发展引擎。我州稳步推进此项工作,改造后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功能品质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大幅跃升,实现了“利民行、美民居、惠民生、便民用”。去年,共实施改造老旧小区48个,惠及4973户家庭,让幸福生活“一键直达”。
从“忧居”到“优居”,从“希望”到“现实”,临夏大地上,安居乐业的梦想通过一砖一瓦的坚实积累,化为千家万户门楣内温暖可触的日常。这份安居的底气,不仅托举起每个小家的幸福,也汇聚成临夏迈向更繁荣、更和谐未来的磅礴力量——广厦万千,终为百姓安康。
一砖一瓦系民生,一房一家总关情。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是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柱,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居住质量、生活环境和幸福感。一个个惠民工程的落实落地,吹响了城乡建设的声声号角;一处处如火如荼的施工场景,奏响了城乡发展的精彩华章。
房靓了、路宽了、城美了、人乐了……我州住建领域以“住有所居、住有宜居”为目标,围绕保障性住房、老旧小区改造、农村抗震房改造等重点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取得显著成效。
保障性住房 城市建设更有温度
“以前,我们住的这一片都是土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的平房,夏天炎热难耐,冬天取暖困难。”提起之前的居住环境,临夏市道合·伊和名苑的居民兰玉芳连连摇头。
随着兰玉芳所在的华寺新村平房片区被纳入临夏市棚户区改造工程,兰玉芳一家告别了破旧不堪的平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记者看到,小区内采用人车分流模式,并配套有图书馆、宴会厅、健身房、自助餐厅、中央厨房、篮球场、儿童游乐园及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兰玉芳家是棚户区改造的一个缩影。2024年,我州实施棚户区(城市危旧房)改造项目47户,项目概算总投资266.25万元,截至目前,已全部建设完成,完工率100%,共计争取各类资金190万元;实施保障性租赁住房任务121套,截至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共计争取各类资金176万元。
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给,能够更好地满足住房困难工薪收入群体的刚性住房需求,解决其住房困难,缓解购买商品房的焦虑,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生活幸福感和城市归属感,进而实现安居乐业、促进创业创新,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老旧小区改造 城市建设更有颜值
近年来,我州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改造后的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功能品质明显提升,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真正实现利民行、美民居、惠民生、便民用。
家住永靖县滨河花园小区的居民孔德海对此深有感触:“小区内住宅楼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以及道路、供排水、供热、供气、供电、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都进行了统一修缮改造,让我们感受到了舒适和惬意”。
据了解,2024年我州共实施老旧小区改造48个、106栋、4973户,建筑面积48.77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1.53亿元,共计争取落实各类资金8416万元,目前永靖县已完工,康乐县完成工程量的89%,临夏市完成工程量的85%。
州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5年全州共实施老旧小区改造20个、68栋、3865户,建筑面积39.61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8075.46万元,已争取落实资金534万元,目前,临夏市、永靖县正在积极推进各项前期工作,计划6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到2025年底,基本改造完成全州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老旧小区,完成国家、省上要求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任务。”
农村抗震房改造 住房安全更有保障
在永靖县太极镇下古村,村民窦衍安望着自家新房,乐得合不拢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30年了,去年3月份拆了后盖起新房,用上了天然气,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据悉,我州2021年—2024年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改造3.13万户。近年来,州住建局以提高农房抗震设防能力、提升农房建筑风貌为重点,高质高效推进农房抗震改造工作提档升级,切实兜牢困难群众住房安全底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采取拆除重建、维修加固等方式,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和改造方式,鼓励推广装配式等新型建造方式和绿色建材应用,科学引导农户建房质量安全、抗震结构、建筑风貌及完善功能等,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农房居住品质。
——结合积石山县6.2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抗震设防高烈度地区实际,紧盯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情况,抢抓国家、省上农村危房改造惠民政策机遇,指导县市积极申报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改造计划指标,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解决农村住房安全问题。
——督查检查对建材质量、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等,确保新建房屋具备上下圈梁、构造柱、拉结筋等抗震设防措施,使改造后的房屋达到本地区农房抗震设防标准,保证改造进度和工程质量同步推进,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农房抗震改造任务。
——结合和美乡村建设,严格把控地基基础、结构形式、墙体厚度、建筑构造等施工条件,切实保障质量安全及抗震设防要求。精心调配空间布局,统筹主房、辅房、院落等功能,因地制宜同步建设卫生厕所,鼓励建设无障碍设施,逐步实现寝居分离、食寝分离和净污分离。
——根据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严格管控房屋形体、色彩、屋顶、墙体、门窗和装饰等关键要素,着力营造留得住“乡愁”的乡村环境。积极引导和大力推广群众建设装配式结构和轻钢结构农房,同步实施保温节能措施,大幅降低能耗和采暖支出。
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民生工作,既关乎千家万户的“安居梦”,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我州住建领域多措并举,将持续为人民群众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书写民生改善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自5月20日起,“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广大网民可进入相关页面建言献策,有关意见建议将汇总整理后提供给中央决策参考。
5年前编制“十四五”规划时,习近平总书记也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
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问计于民。
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走群众路线,善用众力、善集众智,是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制胜密码。
一方面,国家发展规划以人民为旨归。今年4月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只有把百姓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处于生产生活实践一线,对事物的观察更直接、对情况的了解更具体、对工作的把握更实在。“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只有坚持眼睛向下,充分汲取一线智慧,才能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更好凝心聚力。
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政实践里,深深地镌刻着问计于民的理念。
在河北正定,习近平同志主导启动正定县历史上第一次问卷调查,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初步制订出全县1985年工作计划和要抓紧办的十件大事。
在福建厦门,一场征文活动引发全市性大讨论,十多篇征文中的善计良策被采纳进入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在浙江,短短118天,习近平同志跑遍11个地市,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群众意愿后,提出了“千万工程”。
在上海,习近平同志进社区、下基层,从繁华街区到老式里弄,从田间地头到村宅农家,了解百姓所需所想所盼。
……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都到团组同代表委员一起审议讨论,听民声、察民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
问计于民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2016年4月,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汉朝王充的名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寓意为政者要走出庙堂,到草野中去观察、听取意见。
“草野”在哪里?总书记分享自己的见解: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
4年后,2020年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意见征求活动。通过互联网就规划编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这在我国五年规划编制史上还是第一次。
来自各行各业的网友累计提出建言超过101.8万条。在文件起草过程中,一位网名“云帆”的网友所提“互助性养老”的建议,最终被写入文件。
当年7月到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7场专题座谈会,涵盖企业家、党外人士、经济社会领域专家、科学家、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地方党政领导、基层代表等各领域各阶层人士,广泛听取意见建议。
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开展。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工作面向全党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人民群众广泛响应、积极参与下,活动期间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留言超过854.2万条、2.9亿字。
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引领下,全党全社会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献计献策的风气越来越浓厚。
“我为‘十五五’规划献一策”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为期1个月。
“建议加大对农村快递网点的政策扶持”“希望老旧小区改造优先解决电梯加装、无障碍通道等民生需求”……刚刚开始几天,已经有不少网友在建言专栏下留言。人民群众的智慧、心声必将为高质量完成“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注入源头活水。上下同欲者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澎湃着磅礴力量。